数据结构教学大纲:基础与应用

需积分: 10 2 下载量 11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8 收藏 44KB DOC 举报
数据结构教学大纲是一份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艺术以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由严蔚敏教授编写于2011年7月1日。该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数据结构理论和实践技能,帮助他们理解和处理数据在计算机中的组织方式。 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两部分,共计64学时,其中理论讲解占50学时,实验环节14学时,还有1周的时间用于研讨和实习实践。课程学分分别为3和4分,通常在大学的第四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明确,一是让学生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如数据、数据元素、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以及抽象数据类型的设计和实现。学生将学习如何根据数据特性选择合适的逻辑结构(如线性表、栈和队列)和存储结构,以及掌握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的分析方法,这对于算法设计至关重要。 在具体教学内容方面,课程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1. 绪论(2学时理论+4学时实验):首先介绍数据结构的基础概念,然后探讨抽象数据类型的表示和实现,以及算法的定义、特性和复杂度分析。 2. 线性表(8学时理论+4学时实验):线性表是数据结构的核心内容,包括顺序表和链表的定义、表示和实现,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无序表和有序表的合并,多项式加法等。学生需掌握查找、插入和删除操作的算法,并理解不同存储结构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3. 栈和队列(6学时理论+4学时实验):这两个抽象数据结构分别涉及栈的顺序和链接存储,以及其在迷宫求解、表达式求值等场景中的应用。此外,还会教授递归与非递归编程的转换,以及队列的类型和操作。 实验环节注重实践操作,比如通过构建单链表的学生表或图书表来练习查找、插入和删除等基本操作,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 总结来说,这门数据结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程序设计能力,以及对算法复杂度分析的深入理解,为他们后续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