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发展史与access设计:从手工管理到分布式系统

需积分: 9 3 下载量 5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24 收藏 1.62MB PPTX 举报
本文主要探讨了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涵盖了数据库技术发展的历程。首先介绍了手工管理阶段的特点,数据不保存且缺乏共享,程序与数据紧密耦合,导致数据冗余。随着科技的进步,进入了文件系统阶段,虽然数据与程序分离,但数据文件间缺乏关联,数据共享程度有限。 进一步发展到了数据库阶段,这一阶段的关键特征是数据和程序的独立性增强,数据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在,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减少冗余,实现了数据的高效管理和共享。数据库不再局限于单台计算机,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结合了网络技术,使得数据在物理上分散但在逻辑上统一。 面向对象的数据库引入了对象概念,将数据和操作方法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支持处理更复杂的对象结构。数据库被定义为持久数据的集合,用于存储和管理诸如图书馆图书、用户信息等各类数据,强调数据的安全、共享和有效管理。例如,图书馆数据库通过学科分类、索引等方式组织数据,确保图书管理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数据库与传统图书馆管理相比,具有更高的数据普遍性、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科学的数据组织和管理技术。数据库的核心概念包括数据的组织形式,如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这些模型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同时,数据库设计要考虑多个应用程序之间的数据交互,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并避免数据冗余。 总结来说,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涉及数据库的历史演变、数据模型的选择、数据组织与管理、以及如何在实际场景中如图书馆管理中运用数据库技术来提升效率和安全性。这门技术对于现代信息化社会中的数据处理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