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非均衡与通货膨胀关系探究:中国的实证分析

需积分: 5 0 下载量 18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2 收藏 936KB PDF 举报
"这篇学术论文探讨了金融与实体经济非均衡状态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主要集中在2006年至2010年间的数据分析。研究发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失衡对这段时间的通货膨胀有稳定性的解释作用,揭示了货币在两者间聚集和释放的效应。文中提到,货币倾向于在金融市场上积聚,导致流动性阻滞,这种现象大约在9个月后才会缓解。因此,控制通货膨胀不仅需要控制货币供应总量,更需解决货币传导机制的阻滞问题,以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平衡发展。关键词涉及金融市场、实体经济、通货膨胀、货币供应以及资产价格。" 文章深入分析了2006年至2010年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指出长期的货币供应增长超过产出增长,使得M2与名义GDP的比例不断攀升,但在此前一段时间内并未引发显著的通货膨胀,直至2006年下半年。作者指出,资本市场的波动与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是这段时期的重要特征,同时,通货膨胀在2009年出现短暂下降。通过对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研究揭示了货币在金融与实体经济间的流动存在障碍,即货币倾向于在金融领域积聚而不是有效地流入实体经济,这一现象在大约9个月后才会逐渐消失。 这一发现对于理解和应对通货膨胀提供了新的视角。传统的通货膨胀控制策略可能过于关注货币供应总量,而忽视了金融系统内部的流动性阻滞问题。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更全面地考虑如何打通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传导渠道,以实现两者的均衡发展,从而有效治理通货膨胀。该研究的结论对于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对全球范围内处理类似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