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原理详解:中断驱动与资源管理

需积分: 0 0 下载量 15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5 收藏 453KB PDF 举报
操作系统原理1深入探讨了操作系统的核心概念、功能以及其实现机制。首先,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硬件与用户之间的关键组件,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核心程序(kernel program),负责管理计算机硬件资源;用户接口程序(interface program),提供给用户与系统的交互界面;以及资源分配与回收控制程序(control program),确保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使用。 传递参数在操作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参数有两种传递方式:一是通过传递寄存器中的值,直接将函数或过程需要的数据存储在寄存器中,这种方式速度快但参数数量有限;二是将参数存储在内存的块或表中,然后通过将表的地址存储在寄存器中来传递,这种方式允许传输更多数据,但速度相对较慢。参数也可以通过程序堆栈进行传递,即调用函数时将参数压入栈,函数执行完毕后操作系统再从栈中弹出这些参数。 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是中断驱动,这意味着当有事件发生时,硬件会通过中断通知操作系统,使其暂停当前任务并转而去处理中断请求。中断处理程序执行完毕后,会返回到中断前的状态继续执行。通用中断功能包括中断服务子程序(Interrupt Service Routine, ISR)、保存当前地址、禁止中断以实现进程同步等。 内存管理是操作系统的核心职责之一,它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CPU可以直接访问的主内存(main memory)、电子硬盘(如U盘)、磁盘(如hard disk)和光盘等。内存还涉及到权限控制,如双模式(系统保护),区分用户态和内核态,以及对程序地址的有效性和访问权限的管理。 I/O设备的控制通常由操作系统内部的控制器完成,通过本地缓冲区与外部设备交互,避免CPU在I/O过程中被阻塞。系统保护措施还包括CPU的进程时间控制、内存的地址空间管理和IO设备的全权限保护,防止未经授权的操作。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单任务系统和批处理系统,到多道程序系统提高CPU利用率,再到分时系统支持多用户共享和虚拟内存,体现了其在并发、共享、虚拟化和异步处理方面的不断进步。在硬件层面,操作系统适应了从单处理器到多处理器架构的变化,以及不同形式的处理器耦合,如紧耦合系统。 衡量操作系统性能的一个关键指标是CPU利用率,它反映了CPU在执行任务时的非空闲时间。最后,操作系统具有并发执行多个任务的能力,实现资源的共享,提供虚拟环境,并支持异步操作,这些都是桌面系统(如单处理器或多处理器系统)的重要特征。 操作系统原理1深入剖析了操作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涵盖了从核心程序设计到硬件保护,从内存管理到I/O控制,以及操作系统演进和优化的关键点。理解这些概念对于开发和使用现代操作系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