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带WAN接入详解:V.24、V.35、BRI与PRI接口

需积分: 19 38 下载量 8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7 收藏 4.83MB PDF 举报
本文档是关于“窄带接入方式”的技术教程,主要涵盖了中国移动的NB-IoT(窄带物联网)和eMTC(增强型机器类型通信)技术的试验终端测试规范。同时,文档也提及了传统的窄带WAN接入方式中的接口规程,如V.24、V.35、BRI和PRI。 窄带接入方式在现代通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物联网(IoT)领域。NB-IoT和eMTC是中国移动为实现大规模物联网连接而推出的技术。NB-IoT专注于低功耗广域覆盖,适用于如智能抄表、环境监测等应用,它能够在深覆盖区域保持稳定的连接,并且能支持大量设备的同时连接。eMTC则是在NB-IoT基础上增加了对高速移动性和更强的无线链路质量要求,适用于如智能交通、紧急呼叫等需要更高数据速率和移动性的场景。 V.24规程是一种早期的串行通信接口标准,用于在两个设备之间建立双向通信。它定义了信号速率、时钟同步和数据传输格式,适用于短距离通信。 V.35规程同样是一个串行数据通信接口,但通常用于更高速率的数据传输,如局域网(LAN)互连或DCE到DTE(数据通信设备到数据终端设备)连接,常用于路由器和交换机之间的链路。 BRI(基本速率接口)是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的一种接入方式,提供两条64Kbps的B通道和一条16Kbps的D通道,总计128Kbps的带宽,适用于家庭和小型办公室的宽带接入。 PRI(主速率接口)是ISDN的另一种形式,提供更高的带宽,通常为2Mbps,适合企业级应用。它包含23个B通道(每个64Kbps)和一个D通道,提供了更大的数据传输能力和语音电话线路的整合能力。 在讨论网络的演进时,文章提到了从六七十年代基于主机的低速串行联接,到七八十年代个人电脑和局域网的兴起,再到八九十年代广域网络协议的发展和互联网的互联。这一过程反映了网络从简单连接到网络化联接,再到网络间互联的演变。 OSI七层模型是网络通信的一个理论框架,包括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每一层都有特定的功能,例如应用层负责用户与网络服务的交互,物理层则处理实际的信号传输。理解OSI模型对于网络工程师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帮助理解和设计不同层面的网络通信问题。 这些知识点对于网络工程师的培训至关重要,包括了从传统通信接口到现代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内容,有助于学习者全面了解网络通信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