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解决现存问题,提升实践能力

版权申诉
0 下载量 14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7 收藏 21KB DOC 举报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在当前的高职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基础课程,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题。本文主要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提高教学质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首先,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是教学的一大难题。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如职高、中专、技校以及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差距较大。这使得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时需要兼顾各种能力层次,既要照顾到对计算机完全陌生的学生,又要满足有一定基础的学生的进阶需求。 其次,课程体系的合理性是关键。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过于强调理论研究,而忽视了实用性。课程应以“精理论、重实用、求创新”为原则,重点教授学生如何熟练运用常见的应用软件,如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和FrontPage等。然而,教材中理论部分过多,占用了大量课时,这并不符合高职教育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特性。 再者,教学方式和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往往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利于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教师应尝试引入更多互动式、项目式或案例式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提升。 此外,考核方式的改革也是必要的。目前的考核方式多依赖于笔试和机试,这种方式可能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应该考虑采用更综合的评价体系,包括过程性评价、项目展示、在线测试等,以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针对这些问题,某高职院校实施了分层次教学和因材施教的策略。通过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测试,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基础课程,基础较好的学生则有机会选修更高级或兴趣相关的课程,如图像处理、网页设计和数据库等。这样的做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制度,以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培养出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计算机应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