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语言切换的认知与神经机制:行为与脑成像研究进展

1 下载量 18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6 收藏 270KB PDF 举报
双语者语言切换的认知与神经机制是一个备受心理学家和认知神经科学家关注的课题,尤其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掌握双语能力愈发重要。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层面:认知行为层面和神经机制层面。 在认知行为层面,研究发现双语者在语言切换时,会经历所谓的"切换代价",即在两种语言之间转换时所需的心理和时间成本。这种代价源于心理词典内部两种语言任务图式的竞争。心理词典作为大脑中储存词汇表征的结构,其内部如何协调两种语言的任务模式对理解切换机制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双语者的切换行为可能与中央执行控制系统紧密相关,这个系统负责调节和协调大脑的资源分配。 神经机制研究方面,已有证据表明,双语者的语言切换过程涉及多个脑区的协同作用。左侧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 IFL),双侧缘上回(supramarginal gyrus, SMG),以及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等区域显示出活跃。这些区域在处理语言、控制注意力和执行功能等方面扮演关键角色,参与了语言切换时的信息处理和决策。 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但该领域仍有待深入探究的问题。例如,更细致地研究语言任务图式在心理词典中的具体组织方式,以及不同类型的双语者(如早习得者、晚习得者)在切换策略和神经反应上的差异。此外,未来的研究还可以利用先进的脑成像技术,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电生理记录,来揭示语言切换的神经活动模式及其动态变化。 最后,文章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扩展对双语代码切换的研究范围,关注切换策略的习得和改变,以及探讨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双语者语言切换的能力。同时,跨学科的合作将有助于深化对双语者语言切换认知与神经机制的理解,为双语教育和训练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号:30270462)和北京师范大学青年科学基金的支持,这一领域的研究将继续推进,为双语者语言处理能力的优化和跨文化交际的科学理解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