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编译原理》课后习题详解:关键概念与结构
5星 · 超过95%的资源 需积分: 25 3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30
11
收藏 2.23MB PDF 举报
在清华大学编译原理课程的课后习题答案中,第一章深入探讨了编译原理的基础概念。首先,章节介绍了关键术语:
1. 编译程序 是一种将高级语言源程序转换为目标语言程序(如汇编语言或机器语言)的工具,它的工作涉及源语言和目标机器,具有前端和后端之分。前端负责处理源代码,包括词法分析(识别单词和构建词法单元)、语法分析(检查语法正确性)、语义分析(确定程序的含义)、中间代码生成等,同时处理错误处理和符号表管理。后端则关注目标机相关的信息,如目标代码生成和符号表操作。
2. 源程序 是用高级语言编写的原始程序,供编译器处理。
3. 目标程序 是经过编译后的、可以直接在特定计算机上执行的程序,通常以机器码或汇编语言表示。
4. 编译程序的前端 主要处理源语言,包括解析、语义理解和生成中间代码,对目标机器独立性较小。
5. 后端 关注目标代码生成和依赖目标机器的其他工作,不直接处理源代码,而是基于中间代码进行操作。
第2题讨论了编译程序的基本结构,它通常由以下八个组成部分组成:
- 词法分析程序:识别源程序中的单词并将其转化为内部表示形式。
- 语法分析程序:检查语法错误并提供错误报告。
- 语义分析程序:验证程序的意义并存储语义信息。
- 中间代码生成程序:将语法单元转换为中间语言,如三元式或四元式。
- 中间代码优化程序:通过优化提高目标代码的质量。
- 目标代码生成程序:将优化后的中间代码转化为最终可执行的目标代码。
- 表格管理程序:维护编译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表格,用于跟踪编译进度和存储中间结果。
- 错误处理程序:处理编译期间出现的各种错误和异常。
这些组件协同工作,构成一个完整的编译流程,从源代码的解析、分析,到中间代码的生成、优化,最后生成可执行的目标代码。理解这些基本概念对于学习和实践编译原理至关重要,它涉及到计算机科学的核心理论和实际应用技术。
2010-09-29 上传
257 浏览量
206 浏览量
119 浏览量
551 浏览量
123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