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异构计算:从理论到实践与应用

需积分: 44 32 下载量 5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9 1 收藏 2.17MB PDF 举报
《异构计算》的课件是北京大学信息学院刘锋教授的一系列教学材料,主要涵盖了异构并行计算的基础知识和OpenCL编程等内容。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在现代信息技术中,随着计算需求的日益多元化,特别是个人计算、行业计算(包括金融、通信和娱乐)以及科学计算(如分子模拟、天气预报和核物理模拟)对高性能计算的需求,传统的单核处理器已经无法满足所有场景。 课件首先回顾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从最早的机械计算器到电子计算的兴起,如冯·诺依曼的EDVAC,再到ENIAC,展示了计算机从手工插接线到存储程序的重要转变。这强调了随着技术的进步,处理器性能提升的主要途径,如提升工作频率、利用流水线技术和SIMD(向量化)以实现数据并行。 接着,课件深入讨论了处理器技术的演进,包括单核处理器如何通过增加并行度来提升性能,但同时也面临功耗和硬件局限。在此背景下,异构计算的概念被引入,它指的是不同体系结构的结合,如ARM的big-Little架构、CPU与专门处理单元(如DSP、GPU或FPGA)的协同工作。这种异构设计的优势在于能够根据任务特性分配合适的硬件资源,实现更高的性能和能效。 异构超级计算部分介绍了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作为2016年全球最快的计算机,它利用申威26010处理器和加速器实现了极高的性能,展现了异构计算在大规模并行计算中的强大能力。而异构桌面计算则以Intel的SandyBridge和AMD APU为例,展示了在日常计算设备中的应用,如集成CPU和GPU的协同工作。 最后,异构嵌入式计算部分提及了Apple的A10芯片,它是ARM架构的小型化设计,结合了四核big-Little架构和Imagination公司的PowerVR GT7600 GPU,体现了异构计算在移动设备中的创新应用。 《异构计算》课件通过丰富的历史背景和实际案例,让学习者全面理解异构计算的重要性,掌握其背后的原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的编程和系统设计中,以应对不断增长的计算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