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FC燃料电池传热传质研究:理论与实验

需积分: 0 0 下载量 4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30 收藏 7.5MB PDF 举报
"直接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DMFC)的研究,涉及水管理、热管理和CO清除的传热传质问题。通过理论探索和实验,深入理解PEM(质子交换膜)中的水分传输机制和温度分布。研究发现,水的质量流率低和电流密度高可能导致膜失水,而D和N两个无量纲准则数对于分析PEM中的传热传质过程至关重要。首次使用多孔介质模型研究PEM内部两相逆流现象,并建立了一维、稳态、含内热源的多孔介质相变传热传质模型,考虑了毛细力、电渗力和相变的影响。该模型有助于解释欧姆极化区的性能变化,并为选择最佳阴极催化剂含量和PEM厚度提供理论依据。电池堆的热平衡方程揭示了废热去除的三种机制:反应物吸收、水蒸发和冷却系统。设计了一套分形树状网络通道散热系统,优化后的结构参数显示其在散热性能上优于传统系统。" 在直接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DMFC)中,传热传质现象是核心研究内容。这种燃料电池被视为21世纪电动汽车的理想动力源。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水管理、热管理和CO清除。对电动汽车用DMFC,研究团队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并构建了一个100 cm²活性面积的DMFC单电池及性能测试系统。 研究者对DMFC的PEM(质子交换膜)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探讨了能量和质量迁移过程。通过内含热源的多孔介质流动与换热理论,计算了PEM的温度分布和含水量,与实验观测结果相符。他们发现,D和N两个无量纲准则数对于理解PEM中的热量和湿度迁移至关重要,而且水的质量流率低和电流密度高可能导致膜失水。 此外,研究者首次使用多孔介质模型研究了PEM内两相逆流的形成和发展,从传热传质角度揭示了PEM干涸破坏的机理。建立的相变传热传质模型考虑了多种影响因素,如毛细力、电渗力和相变,用于计算两相区的理论长度和临界干涸准则数,帮助解释了欧姆极化区的性能变化。 电池堆的热平衡分析表明,废热可以通过反应物吸收、水蒸发和冷却系统去除。基于DMFC电池堆的水管理和热管理需求,设计了一种分形树状网络通道散热系统,其优化后的结构参数在散热性能上优于平行通道和蛇形通道系统。 通过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对DMFC工作原理的理解,也为优化电池性能和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有助于推动DMFC技术在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