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模糊加权距离提升效果

5星 · 超过95%的资源 需积分: 14 37 下载量 7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17 1 收藏 455KB PDF 举报
模糊C-均值(FCM)聚类算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无监督机器学习技术,由Dunn在1973年提出,旨在对数据集中的对象进行分组,每个组的成员具有相似的特性。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寻找一组模糊聚类中心,每个数据点同时被赋予多个类别的隶属度,而非严格的二元分类。 原始的FCM算法基于欧氏距离,计算每个数据点到所有类中心的距离,并通过最小化误差平方和来确定最优聚类。然而,这种方法可能忽视了数据点间的权重差异或特征的重要性。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FCM算法,主要通过引入模糊加权距离的概念。模糊加权距离考虑了数据点之间特征的相对重要性,而非简单的欧氏距离,这使得算法在处理非线性和非正态分布的数据时更具鲁棒性。 改进的FCM算法的具体步骤包括: 1. 定义模糊加权因子,这是一个根据数据点特性的权重因子,可以更好地反映各个特征在聚类过程中的贡献。 2. 采用模糊加权距离代替欧氏距离,这个距离更适应于复杂的数据分布,能够更好地处理噪声和异常值。 3. 通过迭代更新聚类中心和数据点的隶属度,直到达到收敛条件,即聚类结果稳定。 作者们通过数据仿真实验验证了这种改进算法相较于传统FCM算法,具有更好的聚类效果和更清晰的分类。实验结果显示,新算法在保持原有优点的基础上,提高了聚类的精度和稳定性。 本文的工作是对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的一项重要改进,通过引入模糊加权距离,它扩展了算法的应用范围并提升了聚类性能,对于实际数据分析和挖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关键词如“模糊C-均值算法”、“模糊加权距离”和“模糊加权因子”都是理解这一改进的核心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