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数据库与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需积分: 50 0 下载量 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5 收藏 1.01MB PPT 举报
本资源主要围绕“用户定义的完整性”这一主题,讲解关系数据库的相关知识。内容涵盖了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重要性以及关系数据结构的形式化定义。 关系数据库是目前最主流的数据库类型,它基于关系模型,以二维表格的形式表示实体集,并通过外键来体现实体之间的联系。关系理论由E.F.Codd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奠定了关系数据库的理论基础,并因此获得了1981年的ACM图灵奖。随后,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的概念被引入,使得关系数据库有了坚实的数学理论支持。早期的代表性系统包括IBM研发的System R和加州Berkeley分校开发的INGRES。 关系数据结构的核心特点是其单一的数据结构——规范化了的二维表格,这是集合代数理论的基础。域是关系数据库中的基本概念,指的是具有相同类型值的集合,如整数集合或特定长度的字符串集合。笛卡尔积是关系数据库理论中的另一个关键概念,它表示多个域的组合,生成的结果是所有可能的元组组合。 在关系数据库中,元组是笛卡尔积的元素,由多个来自不同域的值组成,这些值对应于表格的行。例如,一个包含学生信息的表,每个元组可能包括学号、姓名、年龄和性别等属性。关系数据库要求这些元组满足一定的规范化程度,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减少冗余。 用户定义的完整性是指在关系数据库中,除了系统自动维护的实体完整性(如主键不能为NULL)和参照完整性(外键与主键的关联性)之外,用户可以根据业务需求自定义额外的完整性约束。这些约束可以是复杂的业务规则,如年龄不能小于0或大于120岁,或者某个字段的值必须符合特定的格式等。用户定义的完整性增强了数据库的灵活性,使数据管理更符合实际业务逻辑。 为了实现用户定义的完整性,数据库管理系统通常提供了SQL语句(如CHECK约束、TRIGGER等)来声明和执行这些约束。这样,当尝试插入、更新或删除数据时,如果违反了这些完整性约束,系统将拒绝操作,从而保证了数据的正确性。 用户定义的完整性是关系数据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允许开发者根据具体业务场景定制规则,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对于理解和应用关系数据库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