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与分组交换的重要性

需积分: 0 2 下载量 7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4 收藏 943KB PPT 举报
"《计算机网络》是由谢希仁编著的教材,该资源是一份相关的课件,包含10个Powerpoint文件,涵盖了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内容涉及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的重要性,其发展历程,特别是分组交换和因特网的兴起,以及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体系结构和应用层的客户-服务器模式。课件强调了网络层次不宜过多或过少的原因,并介绍了OSI与TCP/IP两种体系结构的对比。" 在计算机网络领域,层数的设定是一个关键问题。如果层数太少,会导致每一层协议的设计过于复杂,难以处理各种网络功能。而如果层数太多,会使得整体架构难以理解和管理,增加系统工程设计的难度。例如,在设计网络通信时,每一层都需要负责特定的任务,如数据传输、路由选择、错误检测与纠正等。如果这些任务集中在少数几层,可能导致单层负担过重,反之,如果过于分散,则可能增加协调和通信的复杂性。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中,分组交换的出现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冷战背景,美国开始研发分组交换技术,这后来成为了现代互联网的基础。分组交换允许数据被分割成小块(称为数据包或分组),在不同的路径上传输,提高了网络的效率和可靠性。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因特网从一个主要用于科研和教育的网络转变为全球最大的商业网络之一,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因特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通信方式,也推动了经济、教育、娱乐等各个领域的变革,成为信息时代的核心。 在理解计算机网络时,性能指标是不可忽视的部分,包括带宽(网络传输数据的最大速率)、时延(数据从发送到接收所需的时间)、时延带宽积和往返时延,这些都是评估网络性能的关键参数。此外,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如OSI(开放系统互连)模型和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模型,提供了描述和理解网络工作原理的框架。OSI模型分为7层,而TCP/IP模型则简化为4层,它们分别阐述了不同层面的服务、协议和服务访问点的概念。 最后,应用层的客户-服务器模式是网络通信的常见模式,其中客户端发起请求,服务器端响应,这种模式支撑了大量互联网应用,如网页浏览、电子邮件和文件传输等。通过深入理解这些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可以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本质和运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