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心理干预提升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效果研究

需积分: 0 0 下载量 10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3 收藏 388KB PDF 举报
本文主要探讨了"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培养效果验证"这一主题,由黄华华、刘少英和徐芬三位作者共同完成,发表于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研究旨在验证发展性心理干预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中的促进作用。研究设计采用了随机选择的方式,实验班的学生接受心理干预方案,而对照班则不进行干预,以此形成对比。 研究方法上,研究者从全校公共选修课中挑选出课程性质相似的实验班和对照班,确保了实验的可比性。研究过程包括在培养前后对两组学生进行自我同一性测量,通过《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危机量表》、《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性测量问卷第二版》和《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这三个工具进行评估。具体结果分为三个部分: 1) 自我同一性危机:实验班的危机总分及除工作无力外的各维度得分,在前后测试中均显示出明显的提升,这表明干预措施有助于减少危机感和困惑。 2) 自我同一性状态:实验班在总体扩散(即个体对不同身份认同的探索)和总体获得(即个体对自己身份的接纳和理解)方面有显著的进步,而在总体延缓(个体推迟决定身份的时间)和早闭(过早锁定身份)方面,与对照班相比并无明显差异,说明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扩大认知边界。 3) 自我同一性地位:实验班在当前的自我投入和未来的自我投入愿望维度上,前后测试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班,这显示了干预对提升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未来规划能力的有效性。然而,在过去自我同一性危机的处理上,两组之间并未发现显著差异,可能意味着干预侧重于预防和改善现有问题,而非历史遗留问题。 总结,这项研究有力地证明了发展性心理干预对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研究结果还指出,这种干预策略应重点关注当前和未来自我投入的成长,而不是仅仅关注过去的自我同一性危机。同时,该研究也提醒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需结合具体情况,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