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模型的可控生成与人工智能发展

需积分: 5 0 下载量 18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6-19 收藏 27.34MB PDF 举报
"这篇文档是关于基础模型的可控生成,由张伟男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学部社会计算与信息检索研究中心发表,日期为2023年05月26日。文档主要讨论了基础模型的定义、特点,以及它们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作用和学习应用过程。" 基础模型,通常被称为Foundation Model,是一种通用类模型,主要用于构建人工智能系统。这种模型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兴的范式的诞生,即通过在大规模数据上进行训练,然后将其适应各种广泛的下游任务。基础模型的技术基础主要是深度神经网络和自监督学习,这两种技术使得模型能够处理不同模态的信息,并具备了一定的涌现和同质化特性。 “涌现”是指模型或系统的功能不是通过显式编程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在大量数据中学习到的潜在规律自然产生的。这使得基础模型能够在未经特定设计的情况下展现出新能力和智能。而“同质化”则意味着存在一套通用的建模方法,这些方法可以被广泛应用到不同的模型或系统中,促进模型间的统一和标准化。 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历程中,基础模型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点。早期的机器学习阶段,主要依赖于特征工程和数据驱动,以实现任务定制化。深度学习的崛起,通过端到端的训练,使模型能够从数据中自动学习更复杂的表示,提升了模型的涌现能力。而基础模型的出现,则进一步推动了迁移学习的发展,使得模型能跨越多种任务,具备了多任务通用化的知识表示。 基础模型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其“基础”的概念强调了模型的统一架构,这意味着它们可以跨越不同的数据模态,如文本、图像和音频。同时,作为底层基石,基础模型需要具备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虽然它们可能并不完美或全面,但能为各种应用场景提供坚实的基础。Bommasani等人在《On the Opportunities and Risks of Foundation Models》中深入探讨了这些方面,强调了基础模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总结起来,基础模型的可控生成是当前人工智能研究的重要方向,它结合了深度学习的涌现能力和大规模数据训练的优势,旨在构建更加通用、灵活且可适应性强的人工智能系统。这一领域的进展不仅将改变模型的设计和应用方式,还可能对未来的科技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