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后数据库技术演进:IMS、网状与关系模型
需积分: 18 6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2
收藏 1.43MB PPT 举报
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数据库技术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标志着这一转变的三大里程碑事件分别是:
1) IBM公司于1968年推出的层次模型的IMS系统,这是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重要起点,它为数据的高效存储和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2) CODASYL组织在1969年发布的DBTG报告,总结了当时的数据库实践,并提出了网状模型,这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模型,强调了实体间的多对多关系。该模型于1971年被正式采纳,标志着数据库设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3) IBM公司的E.F.Codd在1970年发表的一系列论文,提出了关系模型,这是现代关系数据库理论的基础。关系模型基于表格形式,强调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简化了数据结构,极大地推动了数据库标准化进程。
《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作为计算机科学的核心课程,旨在让学生理解数据库的基本原理,掌握数据库设计、SQL语言、数据库管理等核心技能。课程内容覆盖从数据库基本概念、设计方法到具体应用技术,如SQLServer、Oracle等主流数据库系统以及前后端开发框架如B/S结构(浏览器/服务器架构)和C/S结构(客户端/服务器架构)。
教材《数据库系统原理》详细阐述了这些知识,分为九章,涵盖了数据库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第一章介绍数据库基础知识,强调了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阶段、数据模型的四个层次以及数据库系统的构成。这一章的学习目标着重于理解概念,掌握数据描述术语和抽象级别,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概念。
此外,课程还涉及到两大主要的编程语法体系:Basic系如VB、VBA,以及C系如Java、C++等,这些都可能在实际项目中用到。通过学习,学生将具备设计和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能力,能熟练运用前端和后端技术,如HTML/CSS、JavaScript、ASP.NET等。
20世纪60年代以来,数据库技术经历了从层次模型到网状模型再到关系模型的转变,这不仅影响了数据库理论的发展,也深刻改变了信息管理的方式。学习《数据库系统原理》不仅能掌握数据库操作,还有助于理解信息技术的演进脉络。
2019-04-08 上传
2019-10-17 上传
2018-08-01 上传
2021-09-28 上传
2021-11-24 上传
2015-08-13 上传
条之
- 粉丝: 24
- 资源: 2万+
最新资源
- 深入浅出:自定义 Grunt 任务的实践指南
- 网络物理突变工具的多点路径规划实现与分析
- multifeed: 实现多作者间的超核心共享与同步技术
- C++商品交易系统实习项目详细要求
- macOS系统Python模块whl包安装教程
- 掌握fullstackJS:构建React框架与快速开发应用
- React-Purify: 实现React组件纯净方法的工具介绍
- deck.js:构建现代HTML演示的JavaScript库
- nunn:现代C++17实现的机器学习库开源项目
- Python安装包 Acquisition-4.12-cp35-cp35m-win_amd64.whl.zip 使用说明
- Amaranthus-tuberculatus基因组分析脚本集
- Ubuntu 12.04下Realtek RTL8821AE驱动的向后移植指南
- 掌握Jest环境下的最新jsdom功能
- CAGI Toolkit:开源Asterisk PBX的AGI应用开发
- MyDropDemo: 体验QGraphicsView的拖放功能
- 远程FPGA平台上的Quartus II17.1 LCD色块闪烁现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