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VR体验评估模型:终端、内容与网络的融合

需积分: 38 35 下载量 19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6 收藏 1.21MB PDF 举报
本篇文档是关于虚拟现实(VR)体验标准技术的白皮书,由中关村现代信息消费应用产业技术联盟视频体验工作委员会(简称视频体验联盟)发布,位于中国北京的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该白皮书重点关注VR服务的用户体验评估,特别是模型框架的设计和实施。 模型框架的核心在于将VR体验划分为三个层次:输入因素层、子感知体验层和综合体验层。首先,输入因素层涉及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技术参数,如视频质量(包括分辨率、帧率、码率、视场角、编码算法等)、音频质量(如采样率、同步、编码算法和码率),这些参数直接影响到沉浸体验质量。观看体验质量则关注网络数据传输质量,包括带宽、时延抖动和丢包等因素导致的卡顿、黑边等问题。交互体验质量着重于系统的交互维度数、交互响应时间和空间交互性能,对于交互游戏等应用尤为重要。 在子感知体验层,模型关注诸如触觉、嗅觉、温度感知及VR头戴设备(HMD)的舒适性和易用性等多感官体验。此外,模型还考虑了空间交互的精确度和质量,如头部和肢体移动追踪(MTP)的精度以及操作响应时延。综合体验层将沉浸体验、观看体验和交互体验整合,形成VR_MOS(VR多维度服务质量),这是衡量VR体验整体满意度的重要指标。 为了构建这个评估模型,VEA视频体验联盟与华为XLabs实验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多媒体实验室等核心贡献单位合作,以及华为GTS和首都师范大学机器视觉实验室等组织单位共同参与。他们通过客观数据和主观测试相结合的方法,遵循国际电信联盟(ITU)的规范,逐步完善模型,旨在提供一套全面且实用的VR服务用户体验评估体系。 该白皮书强调终端创新、内容应用和网络平台的重要性。终端层面,应持续优化重量、提升分辨率和视场角,以提升舒适性和视觉效果;内容方面,从高清全景视频和高帧率内容出发,注重立体视觉和景深效果,以减少眩晕感;网络层面,则依赖于光纤和5G的高速低延迟网络,以实现云渲染和大规模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文档中的信息可能包含预测性质,实际效果可能因各种不确定因素而有所差异,仅供参考。未经许可,未经授权,不得擅自复制或传播白皮书内容。最后,鸣谢了GTS、华为XLabs实验室等合作伙伴和测试单位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