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发展史:从电子管到量子计算机的关键里程碑

需积分: 43 3 下载量 2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2 收藏 2.92MB PPT 举报
本文主要探讨了计算机硬件制造技术的核心部分——微机的国内外发展史,从电子计算机的四个关键发展阶段出发,深入解析了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和技术创新。 一、计算方式的发展与电子计算机的四代变迁 1. 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年):以电子管为基本元件,运算速度约为每秒5千到4万次,存储器主要依赖于阴极射线管和汞延迟线,外存则是使用纸带和卡片。 2. 第二代计算机(1959-1964年):晶体管的应用使得速度提升到几十万到百万次每秒,磁芯存储器、磁鼓和磁盘成为主要的存储手段。 3. 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0年):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的出现,运算速度进一步提升,半导体存储器逐渐取代磁芯,磁盘作为辅助存储器变得不可或缺。 4. 第四代计算机(1971-至今):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LSI)的应用,运算速度达到几百万到千万亿次每秒,存储器完全基于半导体,磁带、磁盘、光盘、微处理器以及微型计算机应运而生。 此外,文章还提到了第五代计算机,即人工智能计算机,预示着计算机技术向更高级别的智能计算迈进。第六代计算机则包含了光计算机、超导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等前沿概念。 二、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CPU的演变是微型计算机的关键,从最早的运算器和控制器合一的4004微处理器(4位机),到低档和高档8位CPU的出现,再到通用微型计算机,如PC的兴起。微处理器的发展历经第一代(1971-1973)的初期阶段,标志着计算机小型化的重要里程碑。 文章还提到了计算机硬件制造技术的核心部件,包括不同阶段采用的逻辑元件,如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这不仅反映了技术的进步,也揭示了硬件性能的不断提升。 三、计算机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呈现出了微型化、巨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趋势。微型化使得设备更加便携,巨型化则满足了高性能计算的需求,网络化实现了数据共享和远程协作,智能化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应用,多媒体化则带来了丰富的多媒体体验。 总结来说,本文详尽讲述了微机的发展历史,从电子管到现代的微处理器,以及其在计算机硬件制造技术中的核心地位,同时涵盖了计算机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对于理解计算机科学的历史变迁和技术进步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