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土地集约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综述

需积分: 5 0 下载量 14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1 收藏 294KB PDF 举报
在2011年的《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4卷第2期中,李勤勇和董杰撰文探讨了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我国对土地利用的认识不断深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用地,而是扩展到了非农用地和区域层面,包括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策略。 研究重点转向了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空间布局设计,强调了土地集约利用效益的综合性评估,即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生态、社会等多方面的效益。此外,文章指出,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越来越注重其动态性和层次性,这意味着不仅要静态分析当前状况,还要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不同层次的地域差异。 可持续发展规划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政策引导,推动土地集约利用的实施,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长期可持续性。这种规划不仅影响了土地利用的方式,也对我国未来的土地管理和开发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如"土地集约利用"、"可持续发展"和"土地利用策略"成为了研究的核心词汇,反映了当时学术界对于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的深入思考。 文章引用了西方经济学家如桂尔格、安特生、魏斯特和李嘉图等人对土地集约利用早期理论的贡献,特别是马克思对级差地租理论的发展,为理解中国农业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中国,土地集约利用被定义为在有限土地上投入更多资源和技术,追求高产量和收入的农业经营方式,按投入要素可分为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 文章最后强调了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对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其对未来我国土地管理和利用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这表明,当时的研究工作不仅是理论探索,更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