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论基础:信源熵与无失真编码原理

需积分: 8 4 下载量 4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3 收藏 5.98MB PPT 举报
《信息科学基础教程》由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本介绍信息论基础知识的教材。该书共分为七章,分别为绪论、信息的度量、信源及信息熵、信道及信道容量、无失真信源编码、有噪信道编码和限失真信源编码,系统地阐述了通信中信息处理的核心概念和技术。 第一章绪论中,信息论被定义为一门研究信息本质、传输规律的新兴学科,它以通信技术发展为背景,起源于1948年Claude Shannon的里程碑式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Shannon首次将概率论引入通信研究,提出了信息熵这一关键概念。他定义信息熵为信源发出所有可能消息的平均不确定性,即自信息的统计平均,用以衡量信源的平均信息量。 哈特莱在1928年提出用对数度量信息,将消息的信息量与其可能值个数的对数联系起来。香农信息定义为消息的不确定性描述,通过消息出现的概率来量化。自信息量等于消息出现概率的对数的负值,它既表示消息本身的信息含量,也是收信者可能接收到的最大信息量。 信源熵,即信源所含信息量,是衡量信源平均不确定性的指标。即使信源产生的消息信息量各异,通过通信过程,信源的不确定性会被降低,收信者能够获取这些信息。信息在实际通信中是等价于信息熵的数值,体现了通信过程中信息的交换和传递。 书中后续章节详细探讨了如何测量信源和信道特性,以及如何设计编码策略来优化信息的传输效率,包括无失真和有失真情况下的编码技术。这些都是信息科学领域的核心知识点,对于理解通信系统的设计与优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这本书,读者可以深入掌握信息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