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基础:问题与思考

需积分: 12 5 下载量 11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11 收藏 30KB DOCX 举报
该资源是赵英时编著的《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一书中的各章问题思考题,涵盖了遥感的基本概念、原理、数据处理和应用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但不包含答案。 遥感是通过非接触方式探测地物信息的技术,其数据采集形式包括航空遥感(如航拍照片、航空雷达)和航天遥感(如卫星影像、卫星雷达)。遥感过程主要包括遥感信息获取、传输、接收和处理四个环节。所有被动遥感系统依赖太阳辐射作为能源,因为地表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是太阳辐射照射后的结果。 大气窗口是指在特定波长范围内,大气对电磁波的吸收和散射较弱,允许电磁波通过的区域。电磁波与地表的相互作用主要为吸收、反射和散射,其中反射是最主要的形式,决定了遥感图像的亮度。大气效应对遥感的影响大,因为大气中的粒子会散射和吸收部分电磁波,影响地表信息的准确获取。 遥感系统包括遥感平台(如卫星、飞机)、传感器和数据处理系统,按工作方式可分为主动遥感(如雷达)和被动遥感(如光学成像)。遥感数据形式多样,如数字图像、光谱数据等。遥感辅助数据如地形图、气候数据用于提高解译和分析的准确性。遥感数据解译、分析包括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辅助解译。 遥感具有实时性、动态性、综合性等特点,我国遥感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技术自主化、数据共享和应用深化。遥感技术的局限性包括大气条件、地表特性、传感器性能等,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可能体现在对遥感信息理解不足和应用领域的局限。 “三高两多”是指遥感技术追求的目标:高几何分辨率(清晰度)、高光谱分辨率(区分不同物质的能力)、高定位精度(定位准确),多角度(不同视角观测)、多类型(多种传感器)。 遥感数据处理方法的发展趋势包括向自动化、智能化和定量化的方向发展。遥感的多学科性体现在它与物理学、地理学、气象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领域交叉。 在遥感原理章节,电磁辐射是能量以波动形式传播的现象,偏振指电磁波振动方向的一致性。电磁辐射的度量包括波长、频率和能量,它们之间遵循能量守恒。电磁辐射三定律描述了辐射能量的分布规律。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的特性影响了遥感的能量来源。 大气散射分为分子散射、米散射和瑞利散射,对遥感影响主要表现为图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变化。蓝天、白云和夕阳如血分别由不同类型的散射造成。大气吸收气体如臭氧、水汽等在特定波长吸收辐射,遥感常用的大气窗口是吸收较弱的波段。 大气校正是为了消除大气对遥感信号的影响,使其更准确地反映地表特性。常用的大气校正方法包括6S模型等。反照率是地表反射电磁辐射能力的无单位量,与反射率有关,而BRDF(双向反射分布函数)描述地表的反射特性。 遥感数据源章节涉及空间分辨率、地面分辨率等概念,选取合适的空间分辨率要考虑目标大小和观测目的。遥感图像的几何畸变源于地球曲率、传感器姿态变化等因素,需通过几何校正来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