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TDB系统设计:时间因素处理与时空效率提升

需积分: 9 0 下载量 8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4 收藏 315KB PDF 举报
本文档深入探讨了1995年在时态数据库系统设计中时间因素的处理,针对数据处理中的三种关键时间概念——离散时间模型、时间粒度以及时制与历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作者吴子华、唐常杰、张天庆、周韬和魏志毅着重介绍了变粒度时间轴同步矩阵、时段位移表达式及其物理存储格式,这些概念在处理时空效率、时间跨度与精度表达以及运算效率方面展现出优越性。 TDB(时态数据库)的研究始于70年代,随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和基础软件技术的进步,这个领域在90年代进入了新的活跃阶段。研究者们不仅提出了理论模型,还在原型实现上取得了进展,如HBase 2.0版本的开发。然而,时间的精确表示是TDB设计中被忽视的重要课题。文章指出,DBMS中涉及的时间类型以及处理方法、操作系统(OS)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通常采用的时间粒度及其处理能力、以及如何在不同的历法和粒度间实现兼容和转换,这些都是核心讨论内容。 具体来说,作者首先定义了事件的有效时间(valid time)和事务时间(transaction time),例如会议事件“第十届全国数据库会议”的起止日期和录入时间。他们讨论了如何用数学表达式和物理存储格式来表示时间戳,以便兼顾大跨度与高精度、空间效率和快速运算,同时体现智能的"厚今薄古"原则,即对历史数据采用低精度、大跨度的处理,而对近期数据则采用高精度、小跨度的处理。 文章通过与传统OS和DBMS的时间处理方式对比,强调了时态数据库中引入的新方法在时空效率、精度和运算性能上的优势。这无疑为时态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对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文中可能还涵盖了时间复杂度分析、时间一致性保障机制、时态查询语言的设计等内容,这些都构成了时态数据库系统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篇文章是一篇深入研究时态数据库系统中时间处理策略的重要论文,对于理解时间在数据库管理中的关键作用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