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全球定位系统详解:从静态控制测量到误差源分析

需积分: 48 6 下载量 15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0 收藏 230KB PPT 举报
"本文介绍了GPS布网等级以及GPS静态数据处理的相关知识,重点讲解了GPS系统的构成、工作原理和误差来源。中海达作为中国的GPS行业领先品牌,提供了专业的测绘仪器和解决方案。" GPS布网等级是指在进行GPS静态控制测量时,对网络精度的要求。这种等级通常基于相邻点之间的距离误差来评估,误差表达式为:中误差 = a + b × D,其中a是固定误差,b是比例误差,D是相邻点间的距离。这种表述方式有助于评估和规划不同规模和精度需求的GPS网络。 GPS的发展历程始于1957年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随后美国在1958年至1964年间研发了"子午卫星系统",最终在1973年至1994年形成了现在的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 空间星座部分:由24颗卫星组成,包括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备用卫星,它们向地面发送导航信号。 2. 地面监控部分:包含一个主控站、多个监控站和注入站。主控站负责计算卫星星历和钟差,监控站监测卫星状态,注入站则将数据传输到卫星。 3. 用户设备部分:包括GPS接收机和数据处理软件,接收卫星信号并进行导航定位。 GPS定位原理是基于空间距离后方交会,通过接收至少四颗卫星的信号,计算出接收机的位置。然而,定位过程中会受到多种误差源的影响: 1. 与GPS卫星有关的因素,如卫星钟误差、星历误差。 2. 与传播途径有关的因素,比如电离层延迟和大气折射。 3. 接收机本身的因素,如接收机钟误差、天线相位中心位置不确定性。 4. 其他因素,如多路径效应、地球曲率、几何因子等。 中海达GPS作为中国的一流品牌,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GPS产品和服务,确保测绘作业的精度和效率。其产品和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调查等领域,推动了中国GPS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