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例驱动的需求分析:从活动者到用例图

需积分: 24 10 下载量 13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3 收藏 2.3MB PPT 举报
本文主要介绍了如何确定活动者以及用例驱动的需求分析方法,特别是通过用例图来理解和描述系统需求。 在需求分析中,确定活动者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活动者指的是与系统交互的不同实体,包括但不限于用户、系统管理员、硬件设备和其他外部系统。通过对以下几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识别出系统的主要参与者: 1. 谁使用系统的主要功能? 2. 谁改变系统的数据? 3. 谁从系统获取信息? 4. 谁需要系统的支持以完成日常工作任务? 5. 谁负责日常维护、管理并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6. 系统需要应付(处理)哪些硬设备? 7. 系统需要和哪些外部系统交互? 8. 谁对系统运行产生的结果(值)感兴趣? 用例驱动的需求分析方法强调从用户的角度出发,通过用例图来明确系统的需求。用例图是一种视觉工具,它描绘了系统的主要功能(用例)以及与之交互的活动者。用例代表了用户或活动者与系统交互的一系列动作,用于完成特定的目标或任务。用例建模则是一个将这些交互和功能转化为可视化模型的过程,它能够帮助所有项目参与者(包括客户、开发者、测试人员)理解系统的预期行为。 用例图通常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1. 用例(UseCase):描述系统提供的一个具体功能或服务,代表用户或活动者的某种目标或需求。 2. 活动者(Actor):与系统进行交互的外部实体,可以是人、其他系统或外部环境。 3. 关系(Relationship):通常表现为关联关系,表明活动者如何参与到不同的用例之中。 用例图的应用在于它能清晰地表示出系统的功能需求,为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提供依据。它有助于确保系统开发的各个阶段都围绕着用户的需求进行。例如,在邮件系统中,用户(活动者)可以执行收邮件、发邮件和接收新邮件提醒(用例)等操作。 用例图对不同角色都有重要意义: - 客户:通过用例模型了解系统的功能,参与到需求定义中。 - 开发者:用例模型帮助理解系统行为,并指导后续的设计和实现。 - 测试人员:根据用例进行系统测试,确保所有功能的正确实现。 用例驱动的需求分析方法是需求分析的关键,它通过用例图有效地促进了需求的沟通和理解,确保系统开发更贴近用户需求,从而提高软件的质量和用户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