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课程设计实战:0.2秒闪烁灯程序

需积分: 9 1 下载量 10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28 1 收藏 669KB DOC 举报
"单片机课程设计最好的参考资料包括40个实例,如闪烁灯实验,提供了详细的电路原理、硬件连线、程序设计和汇编源代码。该实例旨在通过P1.0端口控制发光二极管L1实现0.2秒周期的闪烁效果。" 在单片机课程设计中,学习者经常需要进行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单片机的工作原理。这个资料提供的第一个实例是“闪烁灯”,它是一个基础且实用的项目,适合初学者入门。实验任务是让一个连接在P1.0端口上的发光二极管L1按照0.2秒的周期交替亮灭。 电路原理图简单明了,只需要将单片机系统板的P1.0端口与八路发光二极管指示模块的L1端口相连。在硬件连线部分,强调了如何正确地用导线连接这两个端口,确保信号的传输。 程序设计是实现闪烁灯功能的核心。首先,需要设计一个延时程序,因为单片机执行指令的速度非常快,无法直接实现毫秒级别的延时。资料中给出了基于12MHz石英晶体的单片机,计算出特定指令组合可以实现的延时时间。例如,通过循环指令可以使程序延迟10.002ms,通过调整循环次数可得到不同长度的延时。为了达到0.2秒的延时,设计了一个嵌套循环的延时子程序。 接下来是输出控制部分,解释了如何通过设置P1.0端口的电平来控制发光二极管的状态。当P1.0为高电平时,二极管熄灭;为低电平时,二极管点亮。使用SETB和CLR指令可以方便地切换端口状态。 最后,资料提供了程序框图和汇编源代码,帮助学习者理解整个程序的执行流程。在START标签处,程序首先将P1.0设为低电平,调用延时子程序,然后将其设为高电平再次调用延时,形成连续的闪烁效果。延时子程序采用三层循环结构,通过改变R5、R6、R7的值来控制不同的延迟时间。 这个实例全面涵盖了单片机基础操作,包括硬件连接、程序设计和延时控制,是单片机学习的重要参考。通过实践这个例子,学生能深入理解单片机的工作机制,并为后续更复杂的课程设计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