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图像解译:定性分析与人眼视觉要素

需积分: 24 4 下载量 12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1 收藏 8.17MB PPT 举报
该资源是关于遥感图像解译的第三讲,主要讲解了定性遥感方法,涉及人类视觉要素、亮度特点、彩色特点、彩色模型与彩色变换、图像融合与彩色增强、卫星遥感数据以及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等内容。 在遥感图像解译中,理解人类视觉系统对于解析图像至关重要。人类视觉系统由眼角膜、巩膜、脉络膜、睫状体、虹膜、晶状体以及视网膜组成。视网膜上有两种光感受器——锥状体和杆状体。锥状体主要负责日间视觉,集中在视网膜中央的黄斑区,对颜色敏感且分辨率高;而杆状体则在夜间视觉中起主导作用,遍布视网膜表面,对低光照条件敏感,但无色彩感知能力。人眼对亮度的适应范围非常广,从微弱的烛光到强烈的氙气大灯,这得益于视觉系统的费克纳法则,即主观亮度与刺激强度成对数关系。 在特定的亮度适应级别下,人眼辨别光强度变化的能力并不一致,这在韦伯实验中得到了体现。韦伯比定义了可察觉的亮度增量与背景亮度的比例,通常情况下,人类可以辨别12到24级的亮度变化。在遥感图像处理中,将亮度量化到256级或更高可以提高图像细节的辨识度,这是因为更高的量化级别可以更好地模拟人眼对亮度变化的感知能力,尤其是在处理遥感图像时,这种精细化的亮度层次有助于识别地表特征和细微差异。 此外,遥感图像的解译还涉及到彩色模型和彩色变换,如RGB模型和不同的色彩空间转换,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图像的视觉效果和分析结果。图像融合技术可以结合多源数据,提高图像的信息含量,而彩色增强则能够突出图像中的某些特征,使目标更加清晰可见。遥感数据的校正是图像处理的关键步骤,包括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以消除大气影响和传感器特性的影响,确保图像的准确性。最后,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是指通过人的视觉判断来识别图像中的地物和现象,结合专业知识和经验,对图像进行分析和解释。 遥感图像解译是一个综合了人类视觉特性、图像处理技术以及专业知识的复杂过程,对于理解和应用遥感数据至关重要。通过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利用遥感图像进行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灾害评估等众多领域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