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技术详解:保持存储区与通信协议

需积分: 50 30 下载量 2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7 收藏 7.89MB PDF 举报
本文档是关于EPC RFID技术的国际标准草案,主要涉及860-960MHz频率范围内射频识别的空中接口参数。文档涵盖了通信的多个方面,如温度范围、通信模式(全双工和半双工)、盘存机制、标签功能和读写器的工作流程。 在EPC RFID技术中,存储区或保持标志是一个关键概念,它指的是标签上的存储区域或标志的值在短暂断电期间能够保持不变。这确保了标签数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即使在电源中断的情况下,标签也能恢复到断电前的状态。这在许多应用场景中至关重要,比如库存管理、物流追踪,因为这些系统需要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通信方式分为全双工和半双工。全双工通信允许数据同时双向传输,而半双工则在同一时间内只能单向传输。这种区别影响了数据交换的效率和系统的复杂性。例如,在多读写器环境中,全双工通信可能有助于提高数据处理能力,但需要更复杂的同步机制来避免冲突。 盘存标志和盘存周期是EPC RFID系统中库存管理的关键元素。盘存标志指示标签是否能响应读写器的命令,每个标志有A和B两个状态,读写器通过改变这些状态来跟踪标签的状况。盘存周期则是连续查询命令之间的间隔,用于控制标签的响应频率,防止过多的通信碰撞。 此外,标准还提到了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工作环境是指读写器的射频覆盖范围,可能在自由空间或建筑物内,其大小和形状取决于多种因素。工作流程是指读写器执行识别或修改标签功能的一系列操作,包括发送命令和接收响应。 无源标签依赖于读写器的射频场来供电,因此它们无需内置电池,降低了成本和复杂性。然而,这也限制了它们的通信距离和功率水平。 协议部分详细规定了物理层和标签识别层的标准,包括数据编码、调制方式和命令结构。物理层处理信号传输,而标签识别层关注标签和读写器间的交互。Q参数用来调整标签响应读写器命令的概率,通过随机数生成和计数器机制来控制标签的响应时机,以优化通信效率并减少冲突。 EPC RFID标准ISO/IEC CD18000-6C提供了详细的技术规范,旨在确保不同设备间的一致性和互操作性,从而促进全球范围内RFID系统的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