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水稻障碍型冷害研究:1961-2006年的气候关系

需积分: 9 0 下载量 11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1 收藏 253KB PDF 举报
"姜丽霞等人研究了近46年(1961-2006年)黑龙江水稻障碍型冷害的发生规律、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与气候生产力的关系。他们利用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7-8月每日平均气温、5-9月每旬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数据,构建了五个区域粳稻气候生产力与冷害关联的模型。研究发现,20世纪70年代冷害频繁,80年代开始减少,进入21世纪初期则相对较低。北部、东部和中部地区是冷害的主要发生区,南部为中等发生区,西部则较轻。冷害期间的平均温度对气候生产力的影响不显著,但冷害持续时间的影响显著,尤其在北部、东部和南部,每增加一天冷害,气候生产力分别下降119.89kg/hm²、213." 本文是一篇自然科学领域的论文,主要探讨了黑龙江水稻生产中遇到的障碍型冷害问题及其与气候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通过收集历史气象数据,对过去46年间稻作区的气候条件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指出,障碍型冷害在不同年代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其中20世纪70年代是冷害高峰期,而80年代则是从频繁到减少的转折点,进入21世纪后,冷害的发生频率相对较低。 在空间分布上,黑龙江的北部、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稻田受冷害影响最为严重,这些区域被认为是冷害的重灾区。相比之下,南部地区的稻田遭受冷害的情况较为中等,西部地区则相对较轻。在分析气候因素对稻米产量的影响时,研究发现,冷害期间的平均气温对气候生产力的提升作用并不明显,反而是冷害的持续时间起着关键作用。北部、东部和南部地区的粳稻气候生产力与冷害持续时间的关联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即冷害持续时间越长,气候生产力下降越多。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建模,作者建立了一个基于logistic曲线方程的粳稻气候生产力模型,该模型能够反映出不同区域在遭遇障碍型冷害时的气候生产力变化情况。这一研究对于理解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特别是水稻种植,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对于农业防灾减灾策略的制定和优化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为未来预测和应对类似的气候灾害提供了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