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RAM原理详解:高速运行空间与刷新控制策略

需积分: 9 6 下载量 2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27 收藏 2.32MB PDF 举报
SDRAM(静态随机访问存储器)是一种高速的动态存储器,它在嵌入式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Flash存储器相比,SDRAM不具备非易失性存储特性,这意味着一旦系统断电,其中的数据就会丢失。然而,其显著的优势在于存取速度快,能够实现读写操作,因此常被用作程序运行空间、数据区以及堆栈区域。 在系统启动过程中,CPU首先从复位地址0x0加载启动代码,完成初始化后,程序通常会被转移到SDRAM中执行,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此外,系统栈和运行数据也存储在SDRAM中,确保了高效的数据处理和内存管理。 SDRAM的优点包括高存储密度和较低的成本,使得它在众多嵌入式应用中广泛采用。然而,由于其存储单元本质上是电容性质,数据需要定期刷新以防止丢失,这就要求微处理器内置刷新控制逻辑或者额外添加刷新电路来协调。例如,S3C4510B和S3C44B0X等ARM芯片自带独立的SDRAM刷新控制,使得与SDRAM的连接更为便捷;而对于一些没有内置刷新逻辑的ARM芯片,设计时需要注意兼容性问题。 SDRAM通过同步接口和全流水线的内部结构,实现了非常高的数据传输速率,目前主流产品的时钟频率可达100MHz以上。为了提高寻址效率,SDRAM的行和列地址线共享,通过行地址选通(CAS)和列地址选通(RAS)信号实现对存储单元的精确访问。每个存储单元,即内存芯片的基本存储单元,能容纳1比特的信息,通过8个这样的存储单元组合形成1个字节,共有256种可能的数值。 内存的基本存储单元虽然有唯一的地址,但由于物理上的限制,无法单独寻址。因此,现代内存设计采用了矩阵架构,同一列的存储单元共享一条列地址线,同一行的存储单元共享一条行地址线,这样减少了引脚数量,实现了复杂存储需求下的高效通信。 SDRAM作为嵌入式系统中的关键组件,不仅决定了系统性能的上限,也对硬件设计和系统初始化策略提出了特定的要求。理解和掌握SDRAM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技巧,对于嵌入式开发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