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SWMM模型下的海绵校园低影响开发策略:降水量调控与径流改善

6 下载量 13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5 1 收藏 824KB PDF 举报
本文《基于GIS与SWMM模型的海绵校园规划--低影响开发模式的设计与实现》由吴红云、薛丽芳和张帏合作撰写,发表在首发论文的平台上。他们关注的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综合水问题,特别是针对城市内部最小空间单元——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南湖校区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的核心是探索如何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与SWMM(Synthetic Wave Modeling Model,合成波浪模拟模型)相结合,来设计和实施低影响开发策略,以提升校园的水资源管理效率和生态环境。 GIS在此处的作用是整合校园内的所有可蓄水空间,如建筑物、绿地、道路等,构建一个能够模拟降水积累和滞留时间的网络系统。作者利用径流系数作为评价指标,评估实施低影响开发措施前后的水文循环变化。具体措施包括将60%的硬质地面改造成透水铺装(透水率40%),并采用下沉式绿地设计(下凹5厘米)。这种改变使得径流系数从0.42降低至0.26,接近于自然状态下的水循环,从而实现了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土壤的再生利用,有助于减少洪水风险,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包括地理学、GIS、SWMM模型、低影响开发模式和海绵校园,这些都强调了本文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对于绿色基础设施和可持续城市设计的重要贡献。整个研究不仅对当前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提供了实证案例,也为其他教育园区乃至城市的雨水管理和绿色转型提供了参考依据。通过这样的规划,校园不仅成为一个学习和研究的场所,更成为了一个具有环境友好特性的现代生态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