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实验报告:首次适应算法和循环首次适应算法的研究与应用"

1 下载量 76 浏览量 更新于2023-12-20 收藏 477KB DOC 举报
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首次适应算法和循环首次适应算法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学会主存空间分配与回收的基本方法,通过实践掌握首次适应算法和循环首次适应算法。 【实验原理】 在连续分区动态的存储管理方式下,需要实现贮存空间的分配与回收。本实验采用可变式分区管理,通过使用最佳适应算法和最坏适应算法来实现主存空间的分配与回收。具体数据结构包括: 1. bool ROM[N]: 定义主存信息,用于标记内存是否被占用,设置内存单元为1024。 2. pcb num[20]: 定义作业数组,最大支持20个作业。 3. typedef struct Pcb: 定义作业结构体,包括名称、开始时间、大小、执行状态等属性。 4. typedef struct Free_rom: 空闲区结构体,用于表示空闲内存空间的大小。 【实验步骤】 1. 初始化主存信息,将内存空间标记为未被占用。 2. 设定作业的名称、开始时间、大小等属性,并将其加入作业数组中。 3. 使用首次适应算法和循环首次适应算法对主存空间进行分配与回收。 4. 针对分配与回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编写相应的算法逻辑。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操作,成功实现了首次适应算法和循环首次适应算法对主存空间的动态分配与回收,验证了两种算法的有效性。同时,在算法实现的过程中,观察到了不同的分配方式对内存空间的利用效率产生的影响。 【实验分析】 首次适应算法和循环首次适应算法都是常见的主存空间分配算法,它们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首次适应算法能够尽可能地利用主存空间,但可能会导致产生较多的碎片空间;循环首次适应算法在解决碎片空间问题上有一定的优势,但在空间利用率上可能略低于首次适应算法。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这两种算法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总结】 本次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对首次适应算法和循环首次适应算法的理解,掌握了主存空间分配与回收的基本方法。通过编写算法逻辑,提高了对数据结构的应用能力和程序设计的实践能力。同时,本次实验也对操作系统的存储管理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为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验评价】 在本次实验中,虽然实现了首次适应算法和循环首次适应算法的功能,但在算法的效率和优化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存储管理相关的内容,不断完善自己的算法设计和优化能力。 【实验建议】 针对本次实验的不足之处,建议在之后的教学实践中,增加对存储管理相关算法的深入讲解和实践操作。同时,加强算法设计和优化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另外,可以增加一些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更直观地感受算法的应用场景和效果。 以上就是本次实验的总结报告,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