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概览:保护机制与关键属性

需积分: 0 0 下载量 1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5 收藏 2.73MB PDF 举报
"课程总结1概述了信息安全的各个范畴,包括网络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和管理安全,并强调了信息安全管理和属性。重点介绍了安全模型,如风险评估、纵深防御、基于时间的安全体系(TBS),以及网络模型面临的新挑战。可信计算的概念和可生存性也是讨论的关键点。" 在信息安全领域,"课程总结1"首先阐述了信息安全的四大范畴。网络安全关注访问控制、入侵检测和网络连通性,确保网络环境的安全;系统安全涉及灾难恢复、系统冗余和线程管理,以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数据安全则通过数据加密、数据备份和病毒防护来保护信息不被篡改或丢失;应用安全则涉及权限管理、身份认证、密钥管理和内存管理,确保应用程序的安全执行。 信息安全管理的目标是保护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同时保证业务的连续性和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安全属性通常概括为"打不垮",即防止未授权的进入、防止信息被窃取、防止信息被篡改、防止信息被解读以及确保在威胁面前能够迅速恢复。 课程还提到了几种关键的安全属性,首先是经典的CIA三元组:机密性确保信息只对授权人员开放,完整性确保信息未经许可不会被修改,可用性保证信息在需要时可以被合法用户访问。此外,不可否认性和真实性也是重要的安全属性,前者防止用户否认自己的操作,后者确保信息来源的真实性。 在安全分析方法上,我们需要明确保护的对象,识别存在的安全威胁,并设定实现的安全目标。安全模型方面,风险评估模型帮助我们理解潜在风险,而纵深防御模型提倡多层防御,TBS模型强调防护、检测和响应的时间关系。随着网络和威胁的动态变化,传统的模型如分布式网络和SDN带来新挑战,需要持续创新基础模型和安全产品。 可信计算是确保设备行为符合预期的安全理念,TPM(可信平台模块)是其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可生存性是现代安全技术追求的目标,通过检测、保护、响应和恢复机制,确保系统在遭受攻击后仍能正常运行。 这个总结涵盖了信息安全的广泛领域,不仅涉及理论框架,也关注到技术发展和未来的挑战,对于深入理解信息安全及其实践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