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操作示例:多线程消费者生产者问题

需积分: 0 0 下载量 1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4 收藏 231KB DOCX 举报
"PV操作1" 在这个程序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典型的生产者-消费者问题的实现,使用了PV操作(即信号量)的概念。PV操作由荷兰计算机科学家Edsger W. Dijkstra提出,是进程同步的一种机制,用于解决多进程共享资源时可能出现的竞态条件。这里的P操作(代表“Wait”或“Produce”)表示请求资源,V操作(代表“Signal”或“Consume”)表示释放资源。 在这个具体示例中,程序使用了`pthread`库来创建线程,`pipe()`函数创建了一个管道(pipe),用于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传递数据。管道是一种简单的进程间通信(IPC)机制,它允许一个进程写入数据,而另一个进程可以读取。 程序定义了两个信号量:`Cust`和`Prod`。`Cust`信号量用于控制消费者的访问,防止超过5个产品被消费;`Prod`信号量则用于控制生产者的访问,确保不会在库存为空的情况下生产产品。`num`变量用于跟踪当前库存的产品数量。 `full()`和`empty()`是两个空循环,分别代表了等待区,当`num`达到5时,生产者会进入`full()`等待,停止生产;当`num`降为0时,消费者会进入`empty()`等待,停止消费。 `Customer()`线程函数模拟消费者,它不断尝试读取管道中的数据(使用`read()`函数),并打印出来。在读取之前,先执行`empty()`检查,并通过`pthread_mutex_lock(&Cust)`获取互斥锁,确保同一时间只有一个消费者能进行读取操作,防止竞争状态。 相反,`Producter()`线程函数模拟生产者,它周期性地向管道写入数据(使用`write()`函数)。在写入之前,先执行`full()`检查,并通过`pthread_mutex_lock(&Prod)`获取互斥锁,确保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生产者能进行写入操作。 `main()`函数初始化了信号量和管道,然后创建了线程。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只创建了三个消费者(`id1`、`id3`)和一个生产者(`id5`),而没有创建`id2`和`id4`,这可能是遗漏或者故意设计的。 这个程序展示了如何使用PV操作来解决并发环境下的资源竞争问题,通过信号量和互斥锁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在实际的多线程编程中,正确使用同步机制如PV操作是至关重要的,以避免数据错误和死锁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