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下肢助力机器人运动学建模与仿真研究

需积分: 9 2 下载量 11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8 收藏 460KB PDF 举报
"这篇论文是2007年由吴宝元等人发表的,主题是关于可穿戴式下肢助力机器人的运动学分析与仿真。该研究聚焦于如何设计一种能够与人体下肢协同工作的机器人装置,它能获取并利用人体下肢的运动信息,为用户提供实时助力,同时避免运动干涉。论文详细介绍了对助力机器人机械系统的运动学建模过程,并通过人体下肢运动的仿真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 本文的核心知识点包括: 1. 可穿戴式下肢助力机器人:这是一种创新的技术,旨在通过集成机器人技术和对人体下肢运动的感知,帮助人体更轻松地行走。这种机器人需要设计得既符合传统拟人机器人行走机构的要求,又能与使用者的下肢系统紧密配合。 2. 运动学分析:这是机器人学中的关键部分,涉及研究物体在不考虑动力学因素(如力和扭矩)的情况下,其各个部分如何随时间移动。在本文中,研究人员基于人体下肢各关节的运动参数进行分析,目的是理解机器人如何在与人体同步运动时提供适当的助力。 3. 人机结合:为了实现人与机器的协同行走,需要设计出既能适应人体生物力学特性,又能在行走过程中提供有效助力的机器人机构。这要求机器人机构在设计上考虑到人体运动的自然规律,以确保两者之间的协调性。 4. 运动学模型建立:通过收集和分析人体下肢关节的数据,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运动学模型,这个模型能够描述机器人的运动方式以及如何与人体运动同步。 5. 仿真验证:为了检验运动学模型的实际效果,研究者进行了人体下肢运动的仿真模拟。这一过程对于确认模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至关重要,它能够暴露潜在问题,并帮助优化设计。 6. 关键技术:论文中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人体建模、运动学方程的建立、数据获取和处理、以及仿真实现。这些技术的综合运用对于开发可穿戴式下肢助力机器人至关重要。 这篇论文对于理解可穿戴式下肢助力机器人的设计原理、运动控制策略以及与人体交互的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未来的机器人辅助康复、老年人及残疾人的移动支持等领域有深远的理论与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