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务架构实践:k8s运维与12因素应用

10 下载量 11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9 收藏 518KB PDF 举报
"通过k8s运维微服务系统的实践" 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通过Kubernetes(k8s)来运维微服务系统,遵循12因素应用原则,并提供了具体的实践策略。微服务架构调整的关键点包括: 1. **代码与配置分离**:在微服务架构中,代码和配置应该分开管理,以便于维护多个分支和配置。这有助于提高灵活性和可部署性。 2. **配置文件管理依赖关系**:服务间的依赖关系应通过配置文件明确,确保服务的独立性和可配置性。 3. **服务无状态**:微服务应设计为无状态,以简化管理和容错。如果服务中存在状态,应将其移除或使用外部存储来保存。 4. **RESTful API**:服务间通信应通过RESTful API进行,提供标准化的数据交换方式。 5. **去单点**:消除单点故障,确保系统的高可用性。这意味着要有备份和冗余机制。 6. **统一日志**:采用JSON格式的日志,输出到控制台,便于收集和分析。 7. **单一进程**:每个服务作为一个单一进程运行,这是Docker推荐的做法,有利于容器化和资源隔离。 8. **API向前兼容**:为了支持滚动升级,API设计应考虑到向后兼容,允许新老版本并存,确保升级过程不会中断服务。 9. **监控探针接口**:通过添加监控探针,系统可以自动检测和隔离故障节点,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10. **线程池优化**:手动管理线程池可以更好地控制资源使用,避免框架默认线程池带来的问题。 在k8s的高可用部署架构中,通常包括3个主节点,可横向扩展。关键组件如kubelet、kube-proxy、Docker和flannel部署在每个节点上。存储层与k8s共享,形成高可用集群。流量管理通过多个入口实现,包括弹性IP(EIP)和端口6443,用于服务发现和访问。 产品容器化结构方面,每个产品线在k8s中通过命名空间进行隔离,例如手机平台前端和服务,以及web平台应用。每个服务都容器化,可以在不同的命名空间内独立部署和管理。 通过这样的架构,k8s不仅实现了微服务的高效运维,还提供了灵活的扩展性和高可用性,确保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于开发、测试和生产环境,k8s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和支持,使得持续集成和持续部署(CI/CD)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