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模型与模糊贴近度分析

需积分: 10 0 下载量 12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7 收藏 254KB PDF 举报
"土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 (2008年),工程技术论文" 本文主要探讨了土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作者袁艳斌和何建华等人从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即将土地适宜性评价视为物种最适生态位与实际提供的生态位之间的匹配程度。他们强调了区域、评价单元以及单元间关系这三个层次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研究者考虑了以下三个层面的因素: 1. 区域层次因子:这些因子主要反映了区域的整体生态经济特性,可能包括气候条件、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 2. 单元层次因子:这部分因子专注于评价单元自身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例如土壤质地、pH值、有机质含量等,同时新增了单元景观生态因子,这可能是对地表覆盖、生物多样性等的考量。 3. 单元间关系因素:这是传统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常常忽视的部分,它涵盖了评价单元与其他生态单元的相互作用,比如干扰度,反映了资源竞争和生态系统连通性。 为了量化这些复杂的匹配关系,研究者引入了模糊贴近度分析方法。模糊贴近度分析是一种处理不精确或不确定数据的有效工具,能够处理评价指标间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从而更准确地评估土地的生态经济适宜性。 以武汉市黄陂区为例,该模型得到了实际验证,证明了其在理解和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上的合理性。这一模型的应用不仅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规划土地使用,还能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发展,对于土地管理决策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在当前的土地科学研究中,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不断演化,从最初的叠加分析到多准则决策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再到各种方法的综合,都体现了科研人员对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而本研究提出的土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模型,结合了生态位理论和模糊数学,是对这一领域的一个重要贡献,为土地管理和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