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采煤沉陷精度的关键:煤矿区构造环境类型划分

0 下载量 15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8 收藏 426KB PDF 举报
本文主要探讨了煤矿区构造环境的内涵及其重要性,特别是在提高采煤沉陷预计精度方面的作用。作者孙学阳和夏玉成基于对影响采煤沉陷的关键地质因素——构造介质、构造界面、构造形态和构造应力的深入分析,对煤矿区的构造环境进行了系统性的划分。 首先,构造介质被划分为浅埋介质型和深埋介质型,这取决于矿床埋藏的深度和介质的特性,如岩石的硬度和稳定性,这对沉陷的影响显著。深埋介质型可能涉及较软岩层,易发生较大规模的沉陷。 其次,根据构造界面的连续性,构造环境被分类为连续型、似连续型和不连续型。连续型意味着构造界面稳定,而不连续则可能导致地震活动或断裂带,对开采活动构成潜在风险。 构造形态在分类中也起到关键作用,包括近水平型、倾斜型和褶皱型。近水平型表明煤层较为平缓,开采过程中相对稳定;倾斜型和褶皱型则可能引发复杂沉陷问题,因构造运动产生的斜坡稳定性问题需特别关注。 构造应力类型被划分为自重应力型、挤压构造型和拉张构造型。自重应力是自然产生的地壳压力,挤压构造型源于地壳的压缩作用,可能导致地表隆起或下沉;拉张构造型则由地壳扩张引起,可能形成裂谷或断层,加剧沉陷风险。 文章以铜川矿区为例,通过实际应用这些分类方法,对煤矿区的构造环境进行了细致划分,以此为基础进行采煤沉陷灾害的预测和管理。这种类型的划分有助于地质学家和工程师更准确地评估开采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制定出更有效的矿产开发策略和环境保护措施。 整个研究强调了煤矿区构造环境在矿产开发中的核心地位,它不仅反映了地球的内动力地质作用,而且直接影响到矿产开采的经济效益和环境可持续性。通过科学的分类和理解,可以减少沉陷灾害的发生,保障煤炭资源的高效安全开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