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89C51单片机PDIP封装详解

需积分: 44 1 下载量 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7 收藏 525KB PPT 举报
"PDIP封装形式的ATC单片机的引脚排列-单片机概述" 在电子工程领域,单片机是一种集成了中央处理器(CPU)、内存、定时器/计数器、输入/输出(I/O)端口等核心组件的微控制器,通常用于控制各种设备和系统的操作。本文主要关注的是PDIP封装形式的AT89C51单片机及其引脚排列。 PDIP(Pin-Dual-In-Line Package)封装是一种常见的单片机封装方式,其特点是双列直插,便于焊接在印刷电路板上。AT89C51是一款基于8051内核的微控制器,由美国Atmel公司生产。它拥有40个引脚,其中包含电源、地、时钟输入、复位、程序存储器、数据存储器以及多个I/O口。 引脚排列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关键部分: 1. 电源与接地:Vcc(通常为+5V)提供工作电压,GND连接到系统的接地参考点。 2. 时钟输入:XTAL1和XTAL2是晶体振荡器的输入和输出引脚,用于产生单片机所需的时钟信号。 3. 复位:RST引脚用于系统复位,当该引脚保持高电平一定时间后,单片机将初始化到一个已知状态。 4. 程序存储器:P0、P1、P2、P3是并行数据总线,P0同时用作地址/数据线,其他端口用作数据线。EA/Vpp引脚决定是否从外部程序存储器读取代码,或在内部ROM执行。 5. 数据存储器:D0-D7是数据总线,用于数据传输。 6. 控制信号:ALE(地址锁存使能)、PSEN(程序存储器选通信号)和EA(程序访问选择)控制着程序和数据的存取。 7. I/O端口:P0-P3是8位双向I/O口,可以作为输入或输出使用,具有内部上拉电阻的P1-P3端口在未明确配置时默认为高电平。 单片机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 初级阶段(1974-1976):单片机概念的诞生,如Intel的4004和8008。 - 技术成熟阶段(1976-1980):MCS-51(8051)等经典单片机出现,奠定了单片机的基础。 - 发展和推广阶段(1980-1983):单片机应用逐渐广泛,功能增强,如增加了A/D和D/A转换器。 - 16位单片机阶段(1983至今):随着技术进步,单片机性能大幅提升,出现了16位、32位产品,如Atmel的AT89系列。 单片机的应用通常分为基本应用系统和扩展应用系统。基本系统包括单片机、复位电路、电源、时钟电路和I/O设备,而扩展系统则增加了诸如程序和数据存储器、串行和并行接口、A/D和D/A转换器等模块,以满足更复杂的控制需求。 AT89系列单片机是Atmel公司的产品,与MCS-51系列兼容,这意味着设计者可以轻松地在两者之间迁移项目。AT89系列有低档、标准和高档不同系列,以满足不同性能和成本的需求。 在实际应用中,理解单片机的引脚排列和功能至关重要,因为这直接影响到电路设计和系统集成。对于PDIP封装的AT89C51,熟悉其引脚布局和操作原理是成功开发基于该芯片的嵌入式系统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