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普勒超声发展史与原理详解

需积分: 50 2 下载量 10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5 收藏 14.72MB PPT 举报
多普勒超声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医疗诊断手段,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至70年代。早期的多普勒技术主要依赖于频谱显示,用于测量血流的速度等参数,但缺乏二维图像。80年代,二维彩色多普勒成像技术的诞生革新了这一领域,Aloka公司在1982年推出了首台用于心脏检查的彩色超声设备。 90年代,多普勒技术实现了全数字化,进一步拓展了应用范围。其中,彩色多普勒成像发展出了多种形态,如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用于评估血流能量,彩色多普勒方向能量图(CCD)提供更精细的血流信息,而彩色多普勒组织成像(CDT)则可用于区分血管和组织。同时,能量谐波成像技术(PHI)也提升了图像的清晰度和信噪比。 多普勒超声原理基于多普勒效应,即当波源或接收者相对于介质运动时,信号频率会发生变化,导致频移。根据波源和接收者相对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可以计算出血流速度。计算公式涉及发射频率(fo)、频差(fd)、声速(c)、角度(θ)等参数。 频谱多普勒分为脉冲波多普勒(PW)和连续波多普勒(CW),前者利用脉冲信号选择性地检测不同深度的血流,后者提供连续的频谱信息。高脉冲重复频率多普勒(HPRF)可减少混叠效应,提高测量精度。在脉冲多普勒中,关键参数包括脉冲重复频率(PRF)、采样容积(SV)、角度和发射频率(f0)。 脉冲多普勒技术的核心过程包括合成、解调、频谱分析、图像映射等步骤,通过调整接收滤波器、TGC(时间增益补偿)、波束合成等手段,最终将速度、方向、声窗、频带和强度等信息转化为图像或频谱显示。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合理设置这些参数以获得最佳的诊断效果。 多普勒超声的作用在于实时、无创地评估血液流动情况,对于心血管疾病、妇产科检查、血管疾病等领域有重要价值。掌握多普勒原理和技术参数的运用,对临床医生和超声技术人员来说至关重要,它极大地提升了医疗服务的精准性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