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生成模型:变分自编码器与对抗网络
需积分: 0 9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6-30
收藏 862KB PDF 举报
"本章介绍了深度生成模型,包括变分自动编码器和对抗生成式网络,主要用于概率生成模型中的密度估计和样本生成。"
深度生成模型是机器学习领域中的重要工具,尤其在处理高维度复杂数据如图像、文本和声音时展现出强大的能力。这些模型试图学习到数据的真实分布,以便生成与原始数据类似的新的样本。生成模型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已有的观测数据去近似未知的数据分布。在传统概率生成模型中,往往假设数据遵循某种结构或条件独立性,但在高维空间中,如自然图像,这种假设往往过于简单,无法捕捉到数据间的复杂依赖关系。
深度生成模型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利用深度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和表达能力来建模复杂的分布。例如,变分自动编码器(VAE)利用编码器和解码器网络,通过引入潜在变量(latent variable)Z,将数据映射到一个低维的连续空间,再从这个空间中生成新的样本。而对抗生成网络(GAN)则通过一个生成器网络与判别器网络的对抗训练,使得生成器能够逐步改进生成样本的质量,以达到与真实数据难以区分的程度。
13.1.1 密度估计是生成模型的核心任务之一。在给定一组观测数据后,目标是估计出数据背后的概率密度函数。这在无监督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帮助我们理解数据的内在结构。在深度生成模型中,通常通过训练神经网络参数θ来拟合数据集D的分布pr(x),即得到近似的密度函数pθ(x)。
生成样本是生成模型的另一大功能。一旦模型学习了数据的分布,就能生成新的、看起来像是来自同一分布的样本。这对于数据增强、模拟实验以及艺术创作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在图13.1中,展示了两种类型的生成模型:(a) 带隐变量的生成模型,其中隐变量Z提供了一种从简单分布到复杂数据分布的映射;(b) 带类别的生成模型,这里的类别变量Y可能影响生成过程,使得模型可以根据类别生成特定类型的数据。
深度生成模型结合了概率模型和深度学习的力量,为理解和生成复杂数据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变分自编码器和对抗生成网络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它们不断推动着生成模型的发展,为人工智能领域带来了许多创新应用。
2018-11-11 上传
2019-05-09 上传
2023-07-21 上传
2021-09-16 上传
2022-08-03 上传
2022-08-04 上传
2022-08-03 上传
2023-07-26 上传
甜甜不加糖
- 粉丝: 38
- 资源: 322
最新资源
- Elasticsearch核心改进:实现Translog与索引线程分离
- 分享个人Vim与Git配置文件管理经验
- 文本动画新体验:textillate插件功能介绍
- Python图像处理库Pillow 2.5.2版本发布
- DeepClassifier:简化文本分类任务的深度学习库
- Java领域恩舒技术深度解析
- 渲染jquery-mentions的markdown-it-jquery-mention插件
- CompbuildREDUX:探索Minecraft的现实主义纹理包
- Nest框架的入门教程与部署指南
- Slack黑暗主题脚本教程:简易安装指南
- JavaScript开发进阶:探索develop-it-master项目
- SafeStbImageSharp:提升安全性与代码重构的图像处理库
- Python图像处理库Pillow 2.5.0版本发布
- mytest仓库功能测试与HTML实践
- MATLAB与Python对比分析——cw-09-jareod源代码探究
- KeyGenerator工具:自动化部署节点密钥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