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WAN技术架构演进:从叠加到云端的探索

8 下载量 7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8 收藏 595KB PDF 举报
SD-WAN技术架构的发展和演进是一个关键的IT领域话题,它在2018年在中国市场得到了显著的关注和发展,被形象地比喻为"当SDN遇见WAN"。早期的网络技术尝试,如ATM的MPOA/LANE,尽管具有SDN的想象元素,但由于技术复杂性高、成本过高以及业务需求不足,未能持久。ATM的信元技术导致转发层与控制层之间的过度依赖,影响了性能和可靠性。 随着SD-WAN的兴起,众多国内外厂商纷纷进入市场,大约有20多家专注于这一领域,尽管ONUG会议在2014年提出了SD-WAN的概念,但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各家厂商的技术实现和功能各异。为了促进理解和讨论,报告将SD-WAN技术架构划分为四类主要设计思路: 1. 叠加架构(On-Prem-Overlay):这是最初的SD-WAN架构,适用于中小企业快速部署。在这种架构中,SD-WAN控制器部署在云端或总部,通过互联网统一管理分支机构的CPE设备,形成一个虚拟化的网络overlay在物理网络之上。例如,无论是传统的硬件厂商还是新兴的SD-WAN供应商,都会采用这种方式来简化网络部署。 2. 云端架构(Cloud-Based):数据中心集中式管理,所有的数据包处理都在云端进行,通过互联网传输到分支机构,减少了本地处理的复杂性。 3. 整合架构(Integrated):试图将SD-WAN的功能与现有网络基础设施更紧密地集成,可能涉及对现有设备的改良或升级,以实现更好的性能和灵活性。 4. 原生架构(Native):这是一种更为深度的集成,SD-WAN技术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网络设备的固件和硬件,提供更底层的控制和优化,减少对传统网络架构的依赖。 每种架构都有其优缺点,选择哪种取决于企业的具体需求、网络规模、预算和技术成熟度。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标准化进程的推进,SD-WAN将继续演化,为企业提供更加高效、灵活和经济的广域网解决方案。了解这些架构的特点和适用场景对于IT专业人士来说至关重要,有助于做出明智的决策和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