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创新系统的自组织能力演化与评价

0 下载量 7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5 收藏 3.28MB PDF 举报
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区域创新系统的自组织能力研究,基于自组织理论,深入剖析了创新系统在不稳定、分叉、变异和随机波动等现象中的演化特征及其内在机制。作者,邓俊榕和王志华,来自西安的西电大学,他们选择现代经济学杂志《ModernEconomy》(2018年9期,网络版ISSN 2152-7261,印刷版ISSN 2152-7245)上的一篇文章进行研究。 研究首先通过理论框架,构建了一个创新系统自组织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目的是为了在中国的区域创新系统中探索自组织能力判断框架的实践路径。该体系考虑了开放程度、非均衡程度、波动程度以及非线性程度等多个关键因素,这些因素被认为是影响区域创新系统自组织能力的关键驱动要素。 通过实证分析,文章揭示了开放政策、市场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创新过程中的动态波动以及系统的复杂性(非线性)如何共同塑造区域创新系统的自组织特性。结果显示,一个地区的开放度越高,其创新系统的自组织能力通常更强,这可能是由于更多的外部资源流入和信息交流促进了创新活动的自主发展。非均衡程度的提高可能反映了区域内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和竞争,这对于创新系统的自组织性也有正面作用。 波动程度的纳入意味着研究者关注的是创新过程中不确定性和变化对自组织能力的影响,这可能表明一个健康的创新生态系统能够有效地适应和调整以保持其自组织效能。非线性程度则体现了系统内部的复杂交互和反馈机制,这种非线性动态有助于创新系统的自我调节和持续进化。 从区域角度看,中国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基础和政策环境的优势,在创新自组织状态上表现得更为显著,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吻合。然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各种条件相对较为落后,其自组织能力的提升空间和策略选择值得进一步关注。 最后,研究提出了针对中国各区域的具体建议,强调了政策制定者在提升区域创新自组织能力时应重点考虑以上因素,并可能需要采取差异化的策略来应对地区间的异质性。这篇文章不仅提供了理论洞察,也为实际政策制定和区域创新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