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代码分析技术详解:种类、传播与命名

需积分: 10 18 下载量 9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8 1 收藏 7.72MB PPTX 举报
恶意代码分析技术ppt是关于网络安全领域的重要讲座,由安天CERT的白淳升工程师主讲。该讲座主要探讨恶意代码的基本概念、分类、分析方法和技术细节,旨在帮助理解和防御日益复杂的威胁。 首先,讲座从基础知识入手,包括恶意代码的环境依赖,这涉及到恶意代码如何在特定环境中生存和执行。了解这些环境因素有助于分析师预测和应对潜在攻击。接下来,讲解了恶意代码分析环境的搭建,这是有效分析的前提,包括静态分析工具和动态分析平台的选择和配置。 静态分析部分涉及恶意代码的分类,包括感染式病毒(如追加病毒、前置病毒、寄生病毒等)、蠕虫(如Email蠕虫、IM蠕虫等)、木马(如Rootkit、Backdoor等不同类型)以及风险软件、垃圾文件和测试文件等。每种类型的恶意代码都有其独特的传播机制和功能特点。例如,感染式病毒利用各种技术如API挂钩和多态性来隐藏自身,而蠕虫则强调自我复制和无需用户干预的传播能力。 动态分析部分则深入研究了恶意代码的行为特征,如蛀穴病毒和嵌入式解密程序,以及多态与变形病毒的特性。这些技术使得恶意代码难以被检测和清除。此外,讲座还讨论了恶意代码的历史演变,展示了各个类型恶意代码的发展和变迁。 对于命名规范,安天实验室提出了病毒分类标准,如Trojan/Win32.Scar.byba和Trojan[Spy]/Win32.Zbot.rxlk这样的例子,通过行为和家族名称来区分不同的恶意代码,以便于追踪和报告。 恶意代码分析技术ppt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应用的全面内容,对于从事安全领域的专业人士和对恶意代码有兴趣的学习者来说,都是十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提升对恶意代码的理解,提高防护措施的有效性,并有助于对抗不断演变的网络安全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