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八数码问题状态空间法求解

需积分: 49 31 下载量 2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8 8 收藏 283KB DOCX 举报
"湘潭大学人工智能实验 状态空间法求解八数码问题" 该实验主要探讨了如何运用状态空间法解决八数码问题,这是一个经典的基于搜索算法的问题。八数码问题,也称为九宫格问题,需要在3x3的网格中通过移动数字牌(1-8)到达目标状态,移动规则限制每次只能将与空格相邻的数字牌移动到空格位置。实验目的是让学生熟悉人工智能中的问题求解方法,理解状态空间盲目搜索策略,并掌握对八数码问题的建模和编程。 实验内容要求使用C系列语言实现广度优先搜索(BFS)策略来寻找从任意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解路径。广度优先搜索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从初始状态开始,按照节点生成的顺序依次扩展,优先处理先生成的节点。算法流程包括:首先将初始节点放入队列,然后不断检查队列头部节点是否为目标节点,如果不是则将其子节点加入队列,直到找到目标节点或队列为空(表示无解)。 实验中,算法的实现被分解为多个子模块,包括: 1. 数据结构设计:这部分可能涉及实现一个表示棋盘状态的数据结构,可能使用数组或链表来存储当前状态,以及表示空位的特殊标记。 2. 模块一:判断八数码问题是否有解。通常,可以通过计算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汉明距离(Hamming Distance,即不同位置的数字数量)或曼哈顿距离(Manhattan Distance,即数字实际位置与其目标位置的行和列差的总和)来预判问题是否有解。 3. 模块二:状态的生成与扩展。这个模块负责根据移动规则生成当前节点的所有可能后继状态,并将它们加入待处理队列。 4. 模块三:搜索与剪枝。在广度优先搜索过程中,可能会使用到剪枝技术来减少不必要的搜索,比如当发现某个状态已经重复出现时,可以避免进一步扩展该分支。 5. 模块四:解的验证与路径恢复。找到目标状态后,还需要能够回溯搜索路径,输出解的步骤。 实验还包括程序运行结果的展示、实验结果的分析以及实验后的总结。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具体算法的实现,还能理解搜索算法在人工智能问题求解中的应用。附录中包含了完整的实验源代码,便于读者深入研究和学习。
2015-11-20 上传
A*算法求解八数码问题 1、A*算法基本思想: 1)建立一个队列,计算初始结点的估价函数f,并将初始结点入队,设置队列头和尾指针。 2)取出队列头(队列头指针所指)的结点,如果该结点是目标结点,则输出路径,程序结束。否则对结点进行扩展。 3)检查扩展出的新结点是否与队列中的结点重复,若与不能再扩展的结点重复(位于队列头指针之前),则将它抛弃;若新结点与待扩展的结点重复(位于队列头指针之后),则比较两个结点的估价函数中g的大小,保留较小g值的结点。跳至第五步。 4)如果扩展出的新结点与队列中的结点不重复,则按照它的估价函数f大小将它插入队列中的头结点后待扩展结点的适当位置,使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最后更新队列尾指针。 5)如果队列头的结点还可以扩展,直接返回第二步。否则将队列头指针指向下一结点,再返回第二步。 2、程序运行基本环境: 源程序所使用编程语言:C# 编译环境:VS2010,.net framework 4.0 运行环境:.net framework 4.0 3、程序运行界面 可使用程序中的test来随机生成源状态与目标状态 此停顿过程中按Enter即可使程序开始运行W(n)部分; 此停顿部分按Enter后程序退出; 4、无解问题运行情况 这里源程序中是先计算源状态与目标状态的逆序对的奇偶性是否一致来判断是否有解的。下面是无解时的运行画面: 输入无解的一组源状态到目标状态,例如: 1 2 3 4 5 6 7 8 0 1 2 3 4 5 6 8 7 0 运行画面如下: 5、性能比较 对于任一给定可解初始状态,状态空间有9!/2=181440个状态;当采用不在位棋子数作为启发函数时,深度超过20时,算法求解速度较慢; 其中启发函数P(n)与W(n)的含义如下: P(n): 任意节点与目标结点之间的距离; W(n): 不在位的将牌数; 源状态 目标状态 P(n) 生成节点数 W(n) 生成节点数 P(n) 扩展节点数 W(n) 扩展节点数 2 8 3 1 6 4 7 0 5 1 2 3 8 0 4 7 6 5 11 13 5 6 1 2 3 8 0 4 7 6 5 0 1 3 8 2 4 7 6 5 6 6 2 2 4 8 2 5 1 6 7 0 3 7 4 2 8 5 6 1 3 0 41 79 22 46 6 2 5 8 7 0 3 1 4 0 3 6 7 1 8 4 5 2 359 10530 220 6769 7 6 3 1 0 4 8 5 2 2 8 7 1 3 4 6 5 0 486 8138 312 5295 下图是解决随机生成的100中状态中,P(n)生成函数的生成节点与扩展节点统计图: 由上图可知,P(n)作为启发函数,平均生成节点数大约在1000左右,平均扩展节点数大约在600左右; 下图是解决随机生成的100中状态中,W(n)生成函数的生成节点与扩展节点统计图: 由上图可知,W (n)作为启发函数,平均生成节点数大约在15000左右,是P(n)作为启发函数时的平均生成节点的15倍;W (n)作为启发函数,平均扩展节点数大约在10000左右,是P(n)作为启发函数时的平均扩展节点的15倍; 下图是解决随机生成的100中状态中,两个生成函数的生成节点与扩展节点统计图: 由上述图表可以看到,将P(n)作为启发函数比将W(n)作为启发函数时,生成节点数与扩展节点数更稳定,相比较来说,采用P(n)作为启发函数的性能比采用W(n)作为启发函数的性能好。 6、源代码说明 1)AStar-EightDigital-Statistics文件夹:用来随机生成100个状态,并对这100个状态分别用P(n)与W(n)分别作为启发函数算出生成节点以及扩展节点,以供生成图表使用;运行界面如下: 2)Test文件夹:将0-8这9个数字随机排序,用来随机生成源状态以及目标状态的;运行界面如下: 3)AStar-EightDigital文件夹:输入源状态和目标状态,程序搜索出P(n)与W(n)分别作为启发函数时的生成节点数以及扩展节点数,并给出从源状态到目标状态的移动步骤;运行界面如下: 提高了运行速度的几处编码思想: 1、 在维护open以及close列表的同时,也维护一个类型为hashtable的open以及close列表,主要用来提高判断当前节点是否在open列表以及close列表中出现时的性能; 2、 对于每个状态,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将数字拼接起来,形成一个唯一标识identify,通过该标识,可以直接判断两个状态是否是同一个状态,而不需要循环判断每个位置上的数字是否相等 3、 在生成每个状态的唯一标识identify时,同时计算了该状态的空格所在位置,通过空格所在位置,可以直接判断能否进行上移、下移、左移、右移等动作; 4、 只计算初始节点的h值,其它生成的节点的h值是根据当前状态的h值、移动的操作等计算后得出的,规则如下: a) 采用W(n)这种方式,不在位置的将牌数,共有以下3中情况: i. 该数字原不在最终位置上,移动后,在其最终位置上 这种情况下,生成的子节点的h值= 父节点的h值-1 ii. 该数字原在最终位置上,移动后,不在其最终位置上 这种情况下,生成的子节点的h值= 父节点的h值 +1 iii. 该数字原不在最终位置上,移动后,还是不在其最终位置上 这种情况下,生成的子节点的h值= 父节点的h值 iv. 该数字原在最终位置上,移动后,还在其最终位置 这种情况不存在 b) 采用P(n)这种方式,节点与目标距离,可通过下面3步完成 i. 首先计算在原位置时,与目标位置的距离,命名为Distance1 ii. 移动后,计算当前位置与目标位置的距离,命名为Distance2 iii. 计算子节点的h值: 子节点的h值 = 父节点的h值- Distance1+ Distance2 5、 在任意状态中的每个数字和目标状态中同一数字的相对距离就有9*9种,可以先将这些相对距离算出来,用一个矩阵存储,这样只要知道两个状态中同一个数字的位置,就可查出它们的相对距离,也就是该数字的偏移距离;例如在一个状态中,数字8的位置是3,在另一状态中位置是7,那么从矩阵的3行7列可找到2,它就是8在两个状态中的偏移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