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硫电池的穿梭效应抑制研究进展

版权申诉
0 下载量 6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21 收藏 5.86MB PDF 举报
“锂硫电池的穿梭效应与抑制.pdf” 锂硫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的储能系统,因其潜在的高能量密度和比容量,一直以来都是科研领域的关注焦点。然而,锂硫电池在实际应用中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主要的障碍之一就是所谓的“穿梭效应”。穿梭效应是指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硫化锂(Li2S)或多硫化锂(Li2Sx,x=2-8)在电解质中的溶解和在正负极间的迁移,导致电池性能的快速衰减。 穿梭效应主要有以下几个负面影响: 1. 中间产物溶解:在电池放电时,硫会转化为多硫化锂,这些多硫化锂能溶解在电解液中,使得活性物质无法充分利用,电池容量逐渐下降。 2. 不溶性产物沉积:充电时,溶解的多硫化锂会在负极表面形成不溶性的Li2S2/Li2S,阻碍锂离子的移动,进一步降低电池性能。 3. 过充电问题:穿梭效应可能导致电池在充电过程中过度充电,这会降低库仑效率,并可能引发安全问题。 4. 锂金属腐蚀:多硫化物在负极的沉积还可能促进金属锂的腐蚀,加速电池失效。 为了抑制穿梭效应,研究人员从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正极、电解质和负极着手,进行了多方面的设计和优化。物理作用的抑制策略主要包括: 1. 正极改性:通过添加导电剂、采用复合结构或者设计孔径控制的载体,提高正极材料对多硫化锂的吸附能力,限制其在电解液中的溶解。 2. 电解质改进:研发新型电解质,如高浓度电解液、共溶剂电解质或添加锂盐添加剂,以减少多硫化物的溶解和迁移。 3. 负极保护:使用固态电解质界面膜(SEI)改良剂或在负极表面涂覆保护层,阻止多硫化物的沉积和锂金属的腐蚀。 化学作用的抑制策略则主要涉及改变硫化锂的化学性质,例如通过掺杂、包覆或构建复合材料,改变多硫化物的稳定性,减少其在电解液中的溶解。 近年来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锂硫电池的商业化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循环稳定性、安全性和成本控制等。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包括开发新型的电解质体系,优化正负极材料,以及探索新的电池结构,以实现锂硫电池的高效、稳定运行。 锂硫电池的穿梭效应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动力学过程,抑制这一效应需要从多角度综合考虑,通过创新材料设计和优化电池结构来实现电池性能的提升。尽管目前面临的问题不少,但随着科技的进步,锂硫电池有望成为未来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重要候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