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实现ID3决策树分类:从数据预处理到代码详解

5星 · 超过95%的资源 10 下载量 2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8 收藏 94KB PDF 举报
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在Python 3.4环境中使用ID3算法实现决策树分类。首先,文章提到了作者对原始数据集进行了调整,将其转换为英文以便于与matplotlib进行图形绘制。原始数据集包含年龄(age)、收入(input)、学生(student)和学习水平(level)四个特征,以及对应的类别标签。 决策树的构建流程从数据预处理开始,如load_data()函数中所示,它加载并定义了数据集和特征列表。该函数返回一个二维数组,其中包含了特征数据及其相应的特征名称。通过计算数据集中每个类别的纯度或不确定性,即熵(Entropy),来评估数据的分割质量。cal_entropy()函数就是用于计算熵的关键部分,输入数据集和类别列,输出整个数据集的熵值。 接下来,文章的核心是ID3算法的实现。ID3算法的核心思想是选择具有最大信息增益(Gain)的属性作为划分依据。信息增益衡量的是某个属性对决定最终类别有多大的帮助。通过递归地应用这个过程,直到达到某个停止条件(例如,所有样本属于同一类别,或者没有可用的属性可以继续划分),就形成了决策树。在Python代码中,这部分包括了选择最佳属性、创建子节点、并记录信息增益的过程。 具体实现时,首先导入所需的库,如numpy用于数值计算,pandas用于数据处理,math用于数学运算,operator则可能用于比较操作。然后,定义一个build_tree()函数,它接受数据集和当前考虑的属性列表作为参数。在该函数内部,会调用递归的divide_set()函数来实现属性划分,直到满足停止条件。 在divide_set()函数中,首先计算剩余属性的信息增益,然后根据信息增益选择最佳属性。接着,针对每个属性值,创建一个新的子集,并递归地对子集进行同样的操作,直到子集中的所有样本属于同一类别或者没有更多属性可选。这个过程通过一系列if-else语句和递归调用来完成。 最后,整个决策树的构建过程将生成一个树形结构,其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属性,分支表示属性的不同取值,叶子节点则代表最终的类别预测。通过这个决策树,我们可以对新的输入数据进行分类,只需沿着树的路径进行判断即可。 总结起来,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如何在Python中利用ID3算法实现决策树的分类方法,包括数据预处理、熵的计算、信息增益的选择以及决策树的递归构建过程。通过这个实例,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决策树分类的基本原理和其实现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