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工作原理与应用:从继电器到现代工业控制

需积分: 18 0 下载量 4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2 收藏 824KB PPT 举报
"本资源为PLC课件的第二章,主要讲解了PLC的软硬件组成、工作原理、主要指标以及分类。" 在PLC技术中,"线圈断电"这一概念通常指的是在程序执行过程中,某个输出线圈的状态由通电变为断电,即停止提供电源给相应的输出设备。在描述中提到的"KM通电"和"KM断电",KM可能代表接触器,这是PLC控制电动机等设备常见的一种元件。当PLC的输出线圈断电时,接触器的电磁线圈失去电源,其主触点会断开,从而切断电动机的电源,使其停转。 PLC,全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为了应对汽车制造业生产线频繁改动的需求,以及解决继电器控制系统可靠性低、灵活性差的问题。PLC是一种专为工业环境设计的电子系统,它具备可编程的存储器,能够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功能。通过数字或模拟的输入/输出接口,PLC可以控制各种机械设备和生产流程。 2.1.1章节中,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对PLC的定义强调了其在数字运算和工业控制中的核心地位,指出PLC具有灵活编程和易于扩展的特点,设计目标是易于集成到工业控制系统中并进行功能扩展。 2.1.2章节介绍了PLC的产生和发展历程。继电器控制系统曾是生产线控制的主流,但其灵活性和可靠性不足。PLC的出现,满足了通用汽车公司提出的十项指标,包括简化编程、提高可靠性、减小体积、降低成本等,从而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继电器控制系统,成为现代工业自动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PLC的硬件组成通常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存储器、输入/输出模块(I/O)、电源模块以及编程设备和通信接口等。软件系统则包含系统软件和用户程序两部分,系统软件负责管理PLC的运行,而用户程序则是根据实际需求编写,用于实现特定的控制逻辑。 2.4章节的PLC工作原理通常涉及扫描周期、输入处理、程序执行和输出刷新四个步骤。在扫描周期中,PLC先读取输入状态,然后执行用户程序,根据程序结果更新输出状态,最后将新状态写入输出模块,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 2.5章节可能涉及PLC的主要性能指标,如处理速度、输入/输出点数、内存容量、通讯能力和扩展能力等,这些指标直接影响着PLC的应用范围和适应性。 2.6章节的PLC分类可能根据其结构、处理能力和应用领域等标准进行划分,例如根据结构分为整体式和模块式,根据处理能力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PLC,以及根据应用领域分为通用和专用PLC等。 这个PLC课件的第二章涵盖了PLC的基础知识,对于理解PLC的工作方式、历史背景以及在工业自动化中的作用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