栅格数据存储方法:SOB详解与全栅格等五种编码

需积分: 7 1 下载量 2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2 收藏 11.11MB PPT 举报
栅格数据的组织与存储方法是地理信息系统(GIS)中的重要概念,它涉及到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存储大量地理数据,特别是以网格形式表示的空间信息。在本复习资料中,主要讨论了几种常见的栅格数据存储方式: 1. **全栅格式存储**:这是一种简单直接的存储方式,每个栅格单元都作为一个独立的数据项存储,适合小规模数据或者对空间精度要求高的场景。但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存储效率和空间利用率较低。 2. **链式编码**:将相邻的栅格单元链接起来,通过索引链接的方式节省空间,但查询速度可能较慢,因为需要逐个节点查找。 3. **行程编码**:通过编码策略将数据压缩存储,减少冗余,提高检索效率,但编码过程可能较为复杂。 4. **块式编码**:将栅格数据划分为固定大小的块,每个块内部数据连续存储,便于快速访问,但可能牺牲部分空间效率。 5. **四叉树编码**:通过将大栅格区域分解成四叉树结构,降低存储需求并加速查询,尤其在处理大规模、非均匀分布的数据时有优势。 在数据库设计的角度,这里提到了**表的规范化**,这是关系数据库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原则,用于消除数据冗余和提高数据完整性。第一范式(1NF)是最基础的要求,确保每个字段包含单一的数据类型,如将“选修课程成绩”拆分成“课程号”、“课程名”和“成绩”三个字段。这有助于减少删除异常,即删除成绩时不需同时删除关联的课程信息。 第二范式(2NF)则关注非主键属性完全依赖于主键,避免部分依赖。规范化的过程通常会将表分解为满足更高范式的子表,以进一步优化数据结构。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追求的是达到第三范式(3NF)或更高级别的BC范式,这样可以降低数据冗余,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和查询性能。然而,过于复杂的范式可能导致查询操作复杂性增加,因此在实践中需要权衡范式等级和查询效率。一般来说,能满足第三范式就足以保证数据库的有效性和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