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B-II:网络管理的核心——十组被管理对象详解

需积分: 32 2 下载量 5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5 收藏 569KB PPT 举报
MIB-II(Management Information Base,管理信息库)是网络管理标准中用于组织和定义网络设备中可管理信息的核心结构。它遵循Simple Management Interface (SMI) 规则,将被管理对象按照特定的组织结构进行定义,以便于网络管理员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 MIB-II被划分为10个主要组别:system组、interfaces组、at组、ip组、icmp组、tcp组、udp组、egp组、transmission组和snmp组。这些组分别关注系统信息、接口状态、计时服务、IP配置、ICMP协议、TCP/IP传输层、用户数据报协议、外部网关协议、传输层细节以及简单网络管理协议的相关信息。每个组内的对象都是网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管理员了解和控制网络的各个方面。 标量对象是最基础的被管理对象,它们是单个值的存储单元,通过OBJECT-TYPE宏定义并创建宏实例,名字通常以小写字母开头。表对象则更为复杂,由一系列行对象构成,每行由多个列对象组成,用于存储和管理数据集合。 被管理对象在MIB中的组织是树状结构,每个对象都有一个唯一的标识符,由所属组的标识符加上自身在组内的顺序或名称决定。这种组织方式有利于管理和查找,同时也使得代理可以根据设备的功能特性选择性地实现那些与其业务相关的对象。 在操作层面,虽然SMI和MIB本身并未规定对象实例的标识方法,但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在RFC1157中有明确的规定。对象实例标识符通常包含被管理对象的名字和一组递增的整数值,以区分不同的实例。在实际网络管理中,操作的是这些实例,而非抽象的对象,因此正确识别和处理对象实例标识符至关重要。 MIB-II通过规范化的被管理对象定义和组织结构,提供了网络设备管理的标准化框架,是网络管理员进行设备监控、配置更改和故障诊断的基础。理解并熟练使用MIB-II对于有效地维护和优化网络环境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