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识别学:防欺诈与公共安全的网络安全保障

需积分: 0 0 下载量 4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6 收藏 603KB PDF 举报
身份认证学作为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公共安全和网络安全具有深远影响。该篇论文《身份认证学及其对公共安全和网络安全之作用》由苏盛辉、吕述望和郑建华合作撰写,发表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上,获得了国家863计划的支持(编号2009AA01Z441)。论文的作者苏盛辉不仅是北京工业大学可信计算重点实验室的教授,还是REESSE/JUNA非对称密码/身份体制的主要发明人,其研究领域涵盖了计算复杂性、身份识别学、密码学以及网络安全。 论文首先探讨了欺诈问题,欺诈行为通过伪造或假冒物品来获取非法利益,这对公共安全和网络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作者提出身份识别学这一概念,区分了物品的对称身份和非对称身份。对称身份虽然简单易用,但防伪能力有限,特别是在内部安全和防止内部人员的欺诈行为时显得不足。相比之下,非对称身份如RFID(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和BFID(Biometric-based Identity)因其成本低、使用便捷且环保的特点,被推荐用于食品、一次性消费品以及一般商品的防伪和追溯。 论文着重介绍了BFID(生物特征身份)的优势,尤其是其在成本效益和用户体验上的优势,使其成为防伪和追踪的理想选择。作者还设计了BFID统一验证云平台网络结构,该平台不仅能够确保信息的安全性,还适用于票证防伪、程序身份验证、网站身份确认、基于BFID的IP地址管理、账号验证以及动态口令生成等多个应用场景。 在网络IP层安全和金融安全方面,BFID的应用潜力巨大,它能够提升网络环境下的安全性,防止数据篡改和欺诈行为。通过基于BFID的身份验证机制,可以有效保护个人隐私,增强用户信任,并在保障交易真实性的同时,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效率。 总结来说,这篇论文深入探讨了身份识别学在打击欺诈、保护公共安全和网络安全中的核心作用,特别是在采用生物特征身份技术方面,为构建更安全、透明和可信的数字世界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它展示了身份认证学在未来的潜在应用场景和技术发展趋势,对于IT专业人士和政策制定者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